傍晚时分的德城区体育公园城南站热闹非凡:儿童在无动力乐园嬉戏,年轻人在篮球场挥汗如雨,老人们在门球场切磋技艺。“这里能满足我们全家的需求。”带着孩子来玩的赵女士说道。
这是德州全力打造口袋公园的一个缩影。
2023年德州市把口袋公园建设列入全市18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改造100处“口袋公园”,着力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空间。我市通过统筹利用城市废弃地、边角地、空闲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改造一批“口袋公园”项目,让群众更好地享受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
“以前逛公园得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公园,现在出门5分钟就到了繁露园,”家住迎宾路方向机厂宿舍的李阿姨感慨,“每天在公园里和几个老友唠唠家常,锻炼一下身体,甭提多惬意了!”这样的变化,源于德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口袋公园建设。
6月30日上午,记者在德城区体育公园城南站看到,来这里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目前公园内的健康步道、门球场、篮球场已对外开放,未来公园内的明德书屋、乐享驿站会陆续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城南站开放半月来,每晚吸引数百市民前来健身,其7人制足球场、智能书屋等设施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体育公园城南站与同期建设中的城北站体育公园,是城区重点打造的惠民工程,从规划上体育公园集成了多功能的运动场,能满足全年龄段市民的运动需求。
截至目前,德城区已累计建设“口袋公园”33处,新增公园绿地23万平方米,搭配“公园+”组合,推出“公园+娱乐”“公园+健身”“公园+阅读”“公园+停车”等空间组合,打造全龄友好型绿地空间,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生活”。
在天衢路与迎宾大街交叉口,繁露园的石刻上镌刻着董仲舒的名句;在原龙马金建铁路线旧址,“拾忆公园”的老式火车头唤起城市记忆;在陵城区,“二十四节气园”随季节变换景观……
如何将“口袋公园”这项民心工程建在百姓的心坎上?
我市住建、城管等部门,在前期设计阶段,专门邀请园林景观专家、本地文化研究员共同参与到园区选址设计中,以“一园一主题”为设计思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本地历史传承、现代文化科技等元素,让故事在公园中延续、让记忆在公园中传承。比如学校周边的公园增设亲子互动区,商业区附近的则注重文化展示功能。
位于天衢路与迎宾大街交叉口西南角的繁露园,以汉代大儒董仲舒文化为主题,融合儒家文化,市民可在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位于东风路与德兴大道东北角的竹韵园,将原有长势良好的竹林充分利用,形成四季常青、清新静谧的竹林景观,竹林郁郁葱葱,市民在家门口便可感受到翠竹韵味。
漫步中心城区街头巷尾,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如繁星点点,点缀着城市肌理。
在主城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处口袋公园,这些面积在400至5000平方米不等的口袋公园,在设计上全面落实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要求,分别设立休闲娱乐、景观廊架、运动健身及综合服务等场所,打造自然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实用公园空间。
在德城区,投资千万元高标准建设13座城市书屋——明德书屋,分布于城市“口袋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区域,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与公园建设同步统筹,全市累计新增公园附属停车位1823处,解决游园“停车难”问题。配备健身器材600余套,打造全龄友好型绿地空间。
我市城管部门还对部分道路两侧现状绿地进行改造,将高大密的封闭式绿地改建成适合公众日常游玩的街角公园,满足群众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在长河大道,改造后的绿化带变身“街角花园”,原有的踩踏小路变成了健康步道,裸露地面种植了绿篱地被。“现在散步再也不怕踩一脚泥了。”住在附近居民王大爷说道。
“口袋公园虽小,却承载着城市更新的民生温度。”德州市城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建设中,聚焦小微空间,利用微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微公园”。我市以“绣花功夫”织就绿色生活网,既保留了历史文脉,又激活了城市边角料空间。
截至目前,德州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506处,现有公园绿地面积872.75万平方米,我市将继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并通过绿道串联成网,与社区服务、商业休闲等功能深度融合,让城市“含绿量”、城区首位度、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