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役老兵的1200场文化长征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快板脆响间诉说家乡故事,钢锯低吟中传承非遗魅力。在齐河县文化馆,曲艺部主任翟峰正伏案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快板新作。这位从部队走出的抗洪勇士,如今已成为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更在数字时代化身“好网民”,让传统曲艺在云端焕发新生。

image.png

兵心淬炼的文艺“轻骑兵”

1993年入伍的翟峰,在部队既是抗洪一线的勇士,也是宣传队的曲艺骨干。2004年转业至齐河县文化馆后,他将军人的使命感融入文艺创作,自学锯琴、快板、相声等十余种艺术形式。“带眼的会吹,带弦的会拉”的背后,是他在排练室无数个日夜的苦练。为掌握锯琴这一小众乐器,他耗费十一年时间打磨技艺,终使“德州锯琴”跻身市级非遗名录。

走进他的工作室,快板、牛骨板等传统乐器与印第安笛、电吹管等冷门器具陈列有序。“文艺工作者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转业二十年来,他踏遍全县15个乡镇(街道),累计演出超1200场。创作的《齐河赞歌》《双拥花开新齐河》《真抓实干谋打赢》等百余部作品,既歌颂孟祥斌等英雄人物,也展现军民鱼水情,用接地气的表达让主旋律作品深入人心,让传统曲艺成为政策宣讲的“轻骑兵”。


云端切磋的艺术革新者

当短视频浪潮袭来,翟峰敏锐地抓住传播新机遇。他将音乐快板《美德信用记心间》等作品制成短视频,用“方言+快板”的形式传递文明理念。在《抵制谣言记心间》中,他以三句半节奏拆解网络骗局,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次。

评论区成为他的“云端课堂”。“网友说快板节奏快了半拍”“方言用词不够地道”……这些真实反馈让他不断优化创作。“这些线上‘切磋’,帮我发现不足,让下个作品更接地气、更有韵味、更容易‘演’进寻常百姓家。”翟峰说。

他还主动搜集网友建议,将科普知识融入《科技富民新齐河》等作品。这种开放的创作姿态,使他的账号成为“文艺+科普”的特色平台,累计收获点赞超50万次。

image.png

指尖舞台的温暖传递者

翟峰的创作始终聚焦老年群体。他发现传统曲艺的忠实观众多为银发族,便特意设计适合老年人的“电子课程”:《垃圾分类好处多》用朗朗上口的韵脚普及环保知识,《养生秘诀记心头》将健康常识融入快板节奏。这些时长控制在3分钟内的短视频,通过微信家族群、社区分享等渠道,成为老年人的“掌上娱乐”。

“翟老师,下次教教我打快板!”评论区的热情留言,推动他开设“线上艺术课堂”。如今,每周三晚的直播教学已吸引超2000名中老年学员,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快板技法与乐理知识。“要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上传承。”他正筹划组建老年曲艺团,让银发族从观众变身为表演者。

从舞台到屏幕,从钢锯到短视频,翟峰用三重身份书写艺术人生:作为退役军人,他永葆兵心担当;作为文艺工作者,他深耕非遗传承;作为网络创作者,他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宣传家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他正着手创作系列短视频《齐河十二时辰》,用镜头记录家乡变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这位文艺老兵正以创新姿态,让齐河故事传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