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化工女匠的30年攀登之路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image.png

1993年,19岁的孙一倩推开华鲁恒升厂房的大门,瞬间被轰鸣如雷的机器声裹挟,仪表盘上跳跃的数字像神秘的密码。谁也没想到,这个在钢铁设备前显得有些单薄的姑娘,往后三十年愣是在这片“钢铁丛林”里,带领团队实现二甲基甲酰胺(DMF)装置产能全球第一、煤制乙二醇技术全国领先,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在化工车间里扎根生长

刚进厂时,质疑声此起彼伏:“一个小姑娘,能摆弄得了这些‘铁家伙’?”孙一倩没多解释,把委屈和不甘都化作学习的动力。一次夜班突发断电事故,看着师傅沉着冷静地排查故障、恢复生产,她内心深受触动,暗暗发誓:“我也要成为这样厉害的人!”

为练就过硬本领,孙一倩开启“魔鬼式”学习。她一站在操作台前就是一个班次,只为观察师傅调节参数;为掌握阀门调节技巧,从借力辅助练到独自搬动沉重阀柄;为吃透有机胺装置流程,她忍痛将11个月大的儿子送回老家,日夜钻研图纸与微机。

image.png

一句“要想瘦得快,就到化工车间来”的顺口溜,道尽钻研艰辛,也藏着突破喜悦。一个多月瘦了10多斤的她,成为同期青工首个主操作,还带领团队总结10余套操作法,助力企业五年内成为全球最大DMF制造商。

2009年,她在石化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个人第一,实现从操作工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后来转战碳一车间技术岗位,面对陌生的CAD制图和工艺规范,她从零开始,啃图纸、学打字,最终在煤制乙二醇项目中展现出惊人韧性。


打破技术垄断的“女强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乙二醇消费国,却长期依赖进口,这事儿一直让孙一倩心里不是滋味。2012年,她投身煤制乙二醇项目。

为摸索5万吨实验装置控制技术,她全身心投入,甚至说梦话都念叨工艺参数。从5万吨到50万吨装置的跨越困难重重,面对全英文模拟计算软件,中专学历的她逐个单词啃读;为验证设计方案,她在30多米高的塔设备平台攀爬、钻进人孔测量内件。

image.png

2018年9月30日,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装置在她手中成功运行,创造“当日达优等品、当月即盈利”的纪录,年降本9000万元。

在新能源领域,2019年起,孙一倩主导研发煤制乙二醇联产碳酸二甲酯工艺。2021年,30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投产5天就产出电子级产品,两个月收回3亿元投资,还将碳酸甲乙酯单套装置产能大幅提升,电池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她用“微创新”为企业累计创造数亿元效益,打破“创新只是科学家专利”的固有认知。


将劳模精神传给青年一代

“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孙一倩将30年经验凝结为“三步教学法”,培养30余名技术骨干。在50万吨乙二醇项目开车前,她利用夜晚为车间人员培训。在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她带领团队攻克10余项关键技术,申请12项专利,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作为职业院校客座教授,她将劳模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

image.png

从北京化工学校中专生到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从普通党员到党的二十大代表,孙一倩打破学历与岗位的桎梏。如今,她仍保持车间巡检的习惯,“闻着化学品的味道,看着设备运行,心里才踏实”。这位从德州走出来的“大国工匠”,用匠心点亮平凡岗位的奋斗之光,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