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疤就是子弹擦伤的,身上还有好几处。”6月30日,家住德州天衢新区的99岁抗战老兵张天云抬起左手,手腕上一道2厘米长的褐色疤痕。80多年前,他穿过日本人的枪林弹雨,向前线运送物资,身上留下这样大大小小疤痕三处。
1926年9月,张天云出生在察哈尔(现河北省赤城县)。当时,日寇猖獗,还只是孩童的他目睹了同胞被害。
十多岁时,张天云去山上放牛,遇到一名八路军,两人交谈起来。“我年纪小,可说起日本人也是恨之入骨,他瞧我有血性,就问我愿不愿意一起抗日,我说‘愿意’!”张天云回忆,从那之后,他凭借“放牛娃”身份掩护,来往山上送信、发动抗日。
后期,为了家人安全,他与其他八路军一起住进深山老林,白天躲在山洞,晚上带着手榴弹,与腿脚快的年轻战友一起摸黑爬进敌方阵营,趁敌军不注意,把手榴弹扔进炮楼,然后抓紧撤回山上。
“手榴弹一响,鬼子以为是部队打进来了,‘哐哐’打枪放炮,两个炮楼间还对着打,我们躲起来看。”老人说起这段经历,竖起大拇指,“这是八路军的智慧,正面交锋实力悬殊,咱们就去扰乱他、消耗他!”
张天云反应机敏、处事严谨,随后开始担任更为重要的“制造弹药”工作。不仅如此,前线弹药吃紧,张天云就与战士们一起向前线运输弹药。
“子弹擦着身体过,心里就想着一件事——往前跑,完成任务。”说到这,张天云又握紧了拳头,他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1954年,张天云转业至河北省内河航运局,后来又调到德州卫运河航运局船队、德州卫运河航运局。他一生中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严格律己的优良品质,已传承到这个四世同堂之家。
如今,张天云老人手腕上的弹痕已沉淀成岁月的勋章。“娃娃们要记住,和平年代是拿命换来的,你们要为中国富强继续奋斗!”老人抚着手臂疤痕叮嘱道,胸前抗战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46年 入党;
1943年3月 在察哈尔龙关县龙宣联合一中队参加革命工作,任通信员、侦查员(抗战时期);
1949年3月 在察哈尔察南军分区教导队受训三个月后,调察南军分区独立团二营任班长、排长;
1951年 调华北独立26团二营炮连任副排长、排长;
1954年5月 从河北军区部队学院转业至河北省内河航运局工作,任队长、党支部书记;
1961年9月 调德州卫运河航运局船队任船队长;
1978年12月 在德州卫运河航运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