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明福
前些年,我曾撰写过《清代德州文化名人中的“四大”》一文,对康熙朝著名诗人冯大木、乾隆朝诗人赵大经、嘉道诗人兼篆刻家封大受、晚清书法家陈大诰等名字中带“大”的四人进行过介绍。近日购得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济南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和济南方志馆编印的《济南历代竹枝词辑校》,发现里面收有德州人封大本《续广齐音》(51首),并把他作为重要人物占了较大篇幅,我读后觉得有必要将封大本其人其事向德州文史界的朋友们作一介绍;已经面世的“清代德州文化名人中的‘四大’”一文,也该补写成“清代德州文化名人中的‘五大’”。
●天妒英才薄命郎
封大本,字授曾,号山木,嘉道诗人兼篆刻家封大受之弟,德州封氏家族第 世传人。自幼天姿聪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十三岁时参加提学试(院试),因为笔误而未被选中。于是按惯例入国子监,授业于邵晋涵(字二云)。邵晋涵十分欣赏封大本的才华,逢人就说封大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历下周永年先生也极力称赞封大本的才华。只可惜,封大本命运坎坷,屡受挫折,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几年后父亲封之旭亡故。他连遭丧母丧父之痛,患上心悸之病,同时患上眼疾,几年后才好。他几次参加山东乡试,皆未考中,只好回到京城,随汪守和(字巽泉)先生游,并于嘉庆六年(1801)考中辛酉科举人。第二年壬戌科(1802)会试没有考中,返乡后不到一个月就因病去世。著有《窥园集》《病得集》和《续广齐音》各一卷,并编选有《唐宋八家文读本》四卷。
封大本之子封其沄在刻印父亲遗书时说道:“……先君子有远志,不问家人生产。家故富于藏书,更加意搜罗,朝夕披览。州里称博洽者以先君子为冠。乡先生有所阙疑,就咨访焉。先君子性质直,不尚文饰,好济急救困,亲故匮乏者求无弗应。暇日,与二三知己赋诗高歌以为常,居平以方直自业,动依礼法,寡言笑,慎交游,而坦白乐易,又未尝不善气迎人也。论诗以陶谢为极则,每与冯性之先生辈谈盛唐及苏、陆诸家,輙风发泉涌不可遏。于渔洋,尤嗜其五古之深厚、七绝之神韵,日讽咏不置。……《病得集》《续广齐音》各一卷,统曰《双榕馆诗》,今付剞劂氏。……俾阅是编者得悉先君子为人梗概,庶知人论世,有所依据云。”
●留诗济南竹枝词
封大本诗名济南源自他的《续广齐音》,这是上接平原举人董芸的《广齐音》,意为在济南竹枝词的写作上接力前行。
董芸在他的《广齐音》自叙中说:“《齐乘》:‘济南山水天下无’。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余读书华不注之阳。暇日芒鞋竹杖,登山临水,每乐而忘返。比归,闭门却扫,不交外事。时于破窗风雨中追忆旧游。昔鹊湖居士王季木自桓台移家湖上,著《齐音》一卷。……爰仿其体例,间补正其缺谬而不敢袭其词。凡得诗百篇,名之曰《广齐音》云”。《广齐音》又题《济南杂咏》,仿明代诗人王象春《齐音》体例,由百首七言绝句组成。她堪称是一部形象化的济南风物志,举凡济南之山水奇观、名胜古迹、风俗人物、诗文传说、人文事迹,诸如王公贵族、显宦隐士、诗文大家、高僧黄冠、神仙剑客、义女节妇、风尘名妓、市井遗民,真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封大本《续广齐音》一卷成书于清嘉庆二年(1797),共有诗51首,道光十三年(1933)夏日才和其子封其沄的《病得集》一起刊刻印行。在《濯缨湖》《终翁聚》《北珍珠泉》《百花洲》《鹊华桥》《水西桥》《大明湖》《历下亭》《水香亭》《名仕轩》《北渚亭》《北极台》《会波桥》《水面亭》《铁公祠》《小沧浪》《湖上楼》《小淇园》《濯锦亭》《问山亭》《漂屋》《闻韶馆》《房家园》《有竹堂》《七聘堂》《舜祠》《趵突泉》《娥英祠》《罗姑井》《沙苑》《漪园》《贤清园》《药山》《小九华》《卫青墓》《筐山》《标山》《义娥冢》《黄冈》《历山》《玉函山》《曾孝女墓》《石固寨》《使君林》《华不注》《华泉》《鲍城》《粮冢》《白云楼》《龙洞山》《林汲泉》《长城岭》等51首诗歌中,有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24首,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27首。
嘉庆年间的德州繁露书院主讲高廷魁评论道:“戊寅(嘉庆二十三年,1818)春,安德封勖斋从余游。一日,手《病得集》《续广齐音》各一编,语余曰:‘此先人手泽也’。余读之,声色臭味备极精醇,怀古则慷慨悲歌,思亲则缠绵恳挚,盖天性淳笃,有大过人者。使天假之年,措之事业,必甚可观。奈何春秋三十有四遽赴修文,集中感慨凄其之句,岂为之豫兆邪?……他时以此稿寿之枣梨,吾知先生之名久而弥永矣。”
●两首长诗被收进《德县志》
封大本是位十分关心家乡文化和民间疾苦的诗人,他有两首纪事长诗被收入民国《德县志》,分别是《剑冢歌》《负薪子诗》。
剑冢是德州古迹之一,座落于城西南的运河东岸(现南营村清真寺后的杨家坟),明朝以来的《德州志》均有记载,但始于何时,源出何人,已不可考。据载,剑冢前栽有白杨数株,每当秋天金风劲吹,树叶沙沙有声,令人凄怆,故名“剑冢秋风”。封大本的《剑冢歌》说,宝剑曾在英雄之手,受到主人宠爱,欲报主人之恩,做一番大事业:后来主人牺牲,宝剑沉埋于此。游人到这不过一声长叹。当下谁又能认识这把举世闻名的宝剑呢?见了也只是好奇而已,只得“耿耿倚天外。”这算是对这处著名景点的权威解读。他的诗道:“将陵城外溪水流,溪头有冢传千秋。闻诸道路诧奇绝,往往精光腾斗牛。昔年曾入英雄手,斑驳陆离世希有。一诺欲报主人恩,千金岂惜求匕首?此际深投壮士怀,此时意气凌九垓。荆卿事败朱家死,世无知者甘沉埋。沦落讵肯同枯骨,佳城郁起高嵂崒(lǜ,zú)。道旁过者空兴叹,神物不作耳目玩。雷焕张华事已陈,敢将鉴别付时人。时人不见见应怪,长剑耿耿倚天外。”
他的《负薪子诗》的写作背景是:“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运河决口,德州城被淹。九月后犹浩浩然也。城中炊薪如桂,苦不易得。一日,有负薪者十余人同溺死城东积水中,封子哀之而作是诗”。他写道:“日出东南隅,万户无炊烟。扬斧出门去,高浪生城西。城西不可渡,城东相携将。驾船缚茅苇,潦水如天长。登高未及里,攀枝上树颠。依依望城中,万户无炊烟。斧柯各在手,绕水东西行。不识路远近,但闻丁丁鸣。日出采薪去,日入采薪归。船破水无底,枯薪抱与谁?生不同蓬户,亦不同藜羹。今夕竟何夕,同葬鱼腹中?父母不可见,何问子与妻。万户无炊烟,城中方苦饥。”此情此景,令人读后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