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声、传送带运转声此起彼伏,临邑县林子镇孙张村一处改造的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将经过净化处理的土豆切成标准条状。这个现代化预制菜加工中心的前身,竟是孙张村一处闲置院落。24小时后,这批采用商用水触媒技术深度去除农残的优质薯条,将通过百胜中国山东地区薯条供应商体系,进入肯德基门店的食材供应链。这是德州市深入实施“雁归兴德”工程,成功将在外发展的能人吸引回来,带动家乡发展,让乡村里原本没被利用起来的资源都动起来了。
引回“领头雁”,闲置资源焕新生
临邑县林子镇孙张村多年来有种大棚蔬菜种植的基础,但由于传统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村民增收乏力。林子镇党委精准发力“雁归兴德”工程,成功动员在食品行业打拼多年、经验丰富的乡贤张文智回村担任该村支部委员。这位“归雁”能人迅速行动,牵头注册成立临邑食味天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闲置的500平方米院落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建成了临邑县首个村级预制菜加工中心。
“盘活闲置资产是关键一招!村集体出场地,上级扶持资金补设备,我们实现了‘零地招商’、轻资产运营。”临邑食味天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智指着崭新的商用水触媒食材净化机介绍道。为扶持项目发展,林子镇党委积极申请临邑县省派工作队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项目扶持,村级仅自筹6万元,便撬动了一个年产值可达200万元的新兴产业。
延伸产业链,产销对接增效益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增值链条,加工中心深度整合孙张村“共赢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蔬菜及周边村庄农产品资源,构建起“基地直采—中央加工—定向供应”的稳定产销体系,通过这一模式,彻底告别过去低价批发的历史,如今当地菜农的土豆在这里经过标准化清洗、切割、净化、包装,变身为高品质薯条。“以前论斤卖土豆收益有限,现在每天稳定向百胜中国山东地区的薯条供应商供应5000斤标准薯条,实现了量价齐升,与过去批发价相比溢价显著。”张文智算起了增收账。
目光不仅看向远方,更锚定近邻。加工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仅3公里之遥的临邑县化工产业园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园区3家企业食堂提供净菜、配餐服务。“本地化供应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相比过去从外地采购同类产品,运输成本下降了约40%,菜品新鲜度更有保障,是双赢!”临邑县化工产业园园区一家企业后勤负责人对此高度认可。
联农带农富,“三次分配”惠民生
产业的兴起直接惠及村民。在分餐操作台前,村民李秋菊动作麻利:“守着家门口上班,月工资3000块,一年下来比光种地多挣不少,还能顾上家!”像李秋菊这样在加工中心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已有10余人,人均月增收约3000元。
“这个项目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雁归能人’的运作模式,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变为产业工人和产业链受益者,实现了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跃升。”临邑县林子镇党委委员许静表示,“这正是‘雁归兴德’工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的核心价值所在。”
昔日沉寂的村部大院,如今机器轰鸣,食材鲜香弥漫,一条以预制菜加工为纽带、联农带农富农的振兴新路,正在林子镇孙张村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