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忘关水龙头引发的房屋漏水纠纷,在乐陵法院法官与公证员的联动调解下,短时间内便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面对高昂的鉴定成本与僵持的赔偿争议,法院创新采用“公证+调解”模式,通过现场取证、“背对背”协商和第三方公证固定证据,最终促成租客、房东与受损业主达成和解。这起“小案”不仅展现了司法效率与温度,更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事心双解”的新范式。
今年2月份的一个傍晚,小刘拖着疲惫的身体推开家门,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瞬间清醒——地面积水成河,墙皮大片剥落,卧室门因浸水变形,连床上的被褥也全被水浸湿。抬头望着天花板上挂着的水珠,小刘又急又气,立刻联系物业,最终锁定了“元凶”:楼上租户小赵,他因停水后忘关龙头,才导致“水漫金山”。
气愤之余,小刘先找到房东老王理论,对方两手一摊说道:“房子是我的不假,但漏水不是我的原因,谁漏的水你去找谁。”听闻此话,小刘便赶快与小赵联系,对方听到“天价”赔偿金额后,却直接撂话:“没钱!”多次沟通无果,小刘一怒之下将两人告上法庭。
乐陵法院法官张娇受理案件后,查阅案卷发现,案情虽简单,但双方对赔偿金额和维修方案意见分歧巨大:小刘坚持高额赔偿或全屋粉刷和换新,小赵则咬定“仅刷遍墙算了”。更棘手的是,司法鉴定费用竟远超赔偿诉求。张娇深知,诉讼成本过高,只会让矛盾更难化解,于是当机立断,启动“公证+调解”新模式,邀请乐陵市公证处联合出击。
法官与公证员到达现场,发现小刘家墙面和天花板水痕斑驳,衣柜起泡掉皮。小刘的妻子拉着法官走到内屋掀开一个编织袋,里面漏出摞起来的几床被子,“法官,你看!这都是陪嫁的新被子放在衣柜内,漏的水全给泡了。”张法官点点头,扯了扯被子一角,被面因受潮泛黄,上面的水印清晰可见。公证员全程录像拍照,固定证据。
法官与公证员兵分两路,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对眉头紧锁的小赵,法官直击要害:“漏水虽是过失,但法律上你有责任。若拒不赔偿,可能面临强制执行,甚至影响征信!”公证员则耐心劝导小刘:“恢复原状不等于‘焕然一新’。”她拿出勘验照片,逐项分析损失范围,帮助小刘调整心理预期。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轮战”,法官的制服后背已透出汗渍,公证员的嗓子也哑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赔偿金额最终缩至1000元。
就在双方再次僵持不下时,小赵因工作急着离开。一直沉默的房东老王突然拍案而起:“法官跑前跑后不容易,这1000元差价我掏了,以后咱还是好邻居!”这句话瞬间融化坚冰,老王更是当场履行,双方握手言和。
为彻底化解矛盾,张法官和公证员直奔小赵工作的饭店。热腾腾的厨房里,小赵擦擦手爽快签下协议:“你们为我跑腿,我再扯皮就太不仗义了!”至此,案结事了。
本案中,乐陵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担当,创新运用“公证+调解”机制,不仅避免了高昂的鉴定费用,更弥合了邻里关系的裂痕。这不仅是司法智慧的体现,更是“小案事心双解”的生动实践——止了漏水,更补回了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