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郑保屯镇:探索“党组织领办+”服务模式 以“小切口”书写基层治理“大文章”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夏津县郑保屯镇郑保屯村户籍人口5381人,常住人口4800余人,党员87名,是全市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面对复杂的村情和群众多样的需求,郑保屯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1+4+N”模式细化网格,聚焦“一老一小一重点”三类群体,依托党组织领办服务项目,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向好。凭借突出的治理成效,郑保屯村多次被夏津县委评为“党的建设红旗村”,2023年10月,党支部副书记黄勤福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立足村级实际,推动“1+4+N”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1”指1个核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郑保屯村通过强化党组织建设,定期开展党员培训活动,邀请优秀党员分享经验,提升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深入群众倾听诉求,凝聚各方力量,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4”指按照区域位置全村划为4大片区,选聘4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网格长担当片区治理的“全能管家”。这些网格长不仅熟悉本片区的村情民意,还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负责本辖区矛盾调处、人员摸排、人居环境整治等大小事务,每日巡查走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成为群众与村“两委”之间的重要桥梁。

“N”指基层治理后备队伍。由在家党员、退役军人、公益岗等组成“N+”基层治理后备队伍,鼓励这些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在家党员凭借对村庄的深厚感情和群众基础,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退役军人纪律严明、执行力强,在应急处置、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公益岗人员则在日常的村庄保洁、绿化维护等方面贡献力量。“N+”力量在村庄的公共服务、矛盾调解、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依据不同治理需求随时待命、协同作战。

“1+4+N”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全新活力,2024年以来,郑保屯村到县及以上信访、盗窃案件、刑事案件“零发生”,村庄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立足群众需求,做好“一老一小一重点”人员服务

在“一老”服务上,郑保屯村因人口基数大,60岁及以上在家居住人员983人,80岁以上107人。郑保屯村党支部充分调研老年人需求,积极建设郑保屯村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12间活动场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健康讲座、文化学习等多元化服务;同时,弘扬孝道文化,每月开展“红色助老”主题志愿活动,组织党员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健康检查等服务,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迈新台阶。

在“一小”关怀上,对每年新考录的大学生组织茶话会,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学习经验和人生规划;连续两年利用春节时间组织大学生联谊会,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还建立了大学生联系群,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村庄建设,反哺家乡。

在“重点群体”帮扶上,依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黄勤福成立“勤勇品牌调解室”,对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介入化解,14年来累计化解村级矛盾纠纷210余起,有效维护了全村的和谐稳定;同时,对残疾人、五保户、精神病患者等加大帮扶力度,定期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其感受到党的温暖。

立足资源禀赋,领办服务项目提升民生服务

郑保屯村依托在建阵地,计划整合“小巷红管”资源,拓展助餐、健康监测、代办服务等,呼应“红帆为民”理念。重点打造融合型党群服务阵地,聚焦“一老一小一重点”和群众急难愁盼,建立“红帆服务清单”。组建“红帆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精准化服务,推广“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模式,促进支部服务效能总体提升。

郑保屯镇党委书记王凯表示:下一步,郑保屯镇持续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将党组织领办服务项目与民心工程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的推进格局。以特色项目突破激活发展动能,为郑保屯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供稿:夏津县郑保屯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