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到齐河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7月8日,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齐韵河光,薪火相传”实践团赴齐河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寻劳模工匠精神源,铸知行合一实践路”为主题,紧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话劳模、探访非遗、服务社区等多元实践,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精神火种,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书写青年担当。

实践团在齐河县胡官屯镇,与全国劳动模范、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展开深度座谈。袁本刚结合数十年工作经历,讲述了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精益求精的奋斗故事,其对事业的执着与无私奉献,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针对“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成长”“青年返乡投身农业的路径”等问题,袁本刚从技术积累、市场认知、心态坚守等方面给出具体指引,既传递了实干兴邦的信念,也为学子们践行劳模精神指明了方向。

实践团在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以沉浸式体验触摸工匠精神的脉络。从拉坯时的凝神聚力到修坯时的毫厘打磨,工人们专注的神情与娴熟技艺,生动诠释了黑陶“薄如纸、亮如漆”背后数十道工序的严苛坚守。实践团成员在观察与交流中领悟到,工匠精神蕴藏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执着里,体现在“守正创新、久久为功”的传承中。此次探访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认知,成为青年学子内化于心的精神养分。

带着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体悟,实践团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行动,在晏北街道牡丹社区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劳动践行担当。红色宣讲中,志愿者结合劳模事迹解读劳动精神内涵,引导居民感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面向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科普,通过细致讲解标签识别、储藏技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服务;针对青少年的“动物与环境适应”主题活动,以手工制作串联科普知识,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劳动的意义。系列活动既发挥了学子专业优势,更将“三精神”融入社区服务,实现了从“感悟精神”到“践行精神”的知行合一。

此次实践活动以“三精神”为脉络,通过“对话劳模悟初心、探访非遗强信念、服务社区践使命”的递进式实践,让青年学子在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让代代相传的劳动精神在青春力量中接续传承。校地协同的育人模式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更让“坚守成就卓越”的信念与这份薪火相传的精神相呼应,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累了生动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