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满春重:高中时代的苦乐年华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作者 满春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于老家的四女寺公社高中求学。那时的高中学制为两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苦乐年华。艰苦的生活环境如磨刀石,磨砺着我们的意志;“文革”动乱中短暂的“教育回潮”,又似甘霖,让我们汲取到更多知识的养分。而与老师、同学们同甘共苦的日子,更是铸就了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谊。这两年,成长的脚步犹如玉米拔节,“咔咔”作响,稳健有力,加速了我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进程。其中的苦与乐相互交织,共同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强大助推力。

那时学校的条件,是如今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老师和同学们所历经的艰辛,也唯有亲历者才能深切体会。

我们就读的高中是第一届“社办高中”,即当时每个公社都要兴办的高中。由于是首届,没有现成的校舍,便利用了公社粮所一处远离驻地且已废弃的粮食收购站。粮库摇身一变成为教室,收购站的办公室则改造成老师办公与住宿的地方。我们春节后入学,开春不久,学校便开始修建新教室。从运送砖瓦,到搬砖和泥,大多由老师和同学们亲力亲为。这些经历我在散文《我的大学梦》中有所描述,其中的辛苦与劳累,在此便不再赘述。

学校距我家大约10华里,刚入学时没有住宿的地方,我只能每天“跑堂”。后来新教室建成,原来的教室改成宿舍,离学校较远的同学开始住校。宿舍没有木床,就用砖和土坯砌成大“通铺”,上面铺着厚厚的麦草。铺小人多,睡觉时大家紧紧挨着,十分拥挤。住在学校,最难捱的便是冬夏两季。冬天,宿舍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寒冷得如同冰窖,睡觉时得盖上两床厚被子,还得把头蒙起来,否则鼻子都能被冻红。那时学校不放暑假,而放秋假以帮助秋收,三伏天的夜晚,常常热得浑身是汗,一夜能醒好几次。更难受的是蚊子的叮咬,除了少数家境较好的同学,大部分人都没有蚊帐,夜里常被蚊子咬醒。有一次,我从家里带了一小瓶“敌敌畏”用来灭蚊,装在裤兜里,结果瓶子破了,大腿外侧沾上了药液。当时我并未在意,也没及时清洗,后来感到恶心、想吐,才意识到是农药中毒了。好在症状不严重,多喝了些水,休息半天后便基本缓解。

住宿条件虽差,但那时我们年轻,倒下便能入睡,睡眠质量倒也没受太大影响。然而,吃饭问题却成了最大的困扰。

主食方面,有的同学周一从家里带些玉米面饼子、窝窝头之类的现成干粮,大概够吃一周,饭前交给学校食堂加热;有的同学则带玉米面交到食堂换成饭票,由食堂统一做成窝窝头,凭饭票领取。天气转热后,自带的干粮容易变质,同学们便都选择带玉米面。存储玉米面的地方是食堂库房里用砖砌成的方形粮仓,里外都抹着光滑的水泥。粮仓里常有老鼠出没,窝窝头里也时常能吃出“耗子屎”。所以每次吃饭,我都把窝窝头掰成小块,这样容易发现里面的“耗子屎”,一旦发现就抠出来扔掉,免得不小心吃到肚子里。在这两年里,我在学校从未吃过馒头、大饼或其他白面制作的食品。

按常理,吃饭需搭配蔬菜,可学校食堂却基本不炒菜。同学们都是从家里带一罐头瓶咸菜,差不多够吃一周。早晚餐通常是就着咸菜吃干粮、喝稀粥,午餐时,食堂有时会做些菜汤,尤其是秋冬季有了大白菜,基本每天都有白菜汤,汤里会放少许食油,每份两分钱。即便如此,这两分钱的菜汤,我们也常常舍不得买,只能喝锅里热干粮的“馏锅水”。有时买了菜汤,上面却常漂着许多没洗干净的“蜜虫子”(蚜虫)。当时学校有一百多名学生,食堂却只有两名厨师,又没有自来水冲洗蔬菜,所以蔬菜常常洗不干净。喝汤前,我们得先轻轻吹走漂浮在上面的“蜜虫子”,同时还得小心翼翼,尽量别把那点油花也吹掉。

艰苦的生活条件对我们来说,是磨难,更是磨炼。正如诗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言。巴尔扎克也曾说:“逆境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虽然并非天才、能人,也不能说完全身处逆境,但这些艰难困苦,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的晋身之阶和宝贵财富呢?

在艰苦生活的磨砺中,我们也收获着快乐。

最大的快乐是学习的快乐。刚入学时,由于学习条件欠佳以及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幸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始终认真负责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新教室建成后,学习条件得以改善,尤其是后期一年多,恰逢“教育回潮”,学习氛围有了极大的转变。许多知识都是在高中时期学到的。语文课上,我们首次系统学习语法,明晰了主谓宾、状语以及各类词性的运用规律;第一次聆听老师深入讲解古文知识,得以接触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这些本应在初中学习的知识,我们到高中才真正开始接触。数学课上,指数、对数、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仿佛置身于数字和线条的奇妙游戏中,每当解开一道难题,那种闯关成功的喜悦和兴奋难以言表。理化课上,初次接触无线电,学习收音机的制作原理和技术时,老师买来零部件,亲手制作收音机,并对照实物讲解,让我们大开眼界,既加深了理解,又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当时还开设了英语课,我们学会了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

当然,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那时的我们,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浩瀚海洋,尽情畅游,处处都充满新鲜感与快乐。难以忘怀敬业又专业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赵玉荣、前后两任数学老师王如恒和肖连杰、理化老师张勤以及英语老师王冰等,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带来知识与快乐。

高中时期,吃住在学校,我初次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早操时整齐的脚步声、体育课上清脆的口哨声、球场上热烈的呐喊声、宿舍里欢快的说笑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参与清挖“四支渠”、帮助农民插稻秧、收割学校试验田庄稼等集体活动时,师生们挥汗如雨却又谈笑风生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时,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始终充盈着快乐。

高中的苦乐时光,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此后的人生之路,给予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段难忘的岁月将成为我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