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董益三:吃当年的苦,换今天的强,值!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我1923年出生,1938年入伍,曾在乐陵县第五区队、阳信县虎山小队,担任通讯员、班长、副队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我一共遇到19次生命危险,从没有受过一次伤。”102岁抗战老兵董益三拍着胸脯激动地说。

7月9日,记者在禹城市委家属院小巷深处的院子中,见到了董益三老人。102岁的他,除了耳朵有点背外,在行动和思维方面没有任何障碍,记者看到在其小院门口还停放着一辆三轮车,老人告诉记者,他闲暇时间还会骑三轮车出门转转。


立志参加八路军

董益三回忆道,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占领乐陵,但是他们为了不断侵占我国领土,并没有留下太多兵力驻守,致使很多地方成为了真空地带。

一些地方势力趁机打着“抗日保民”的旗号,借机四处搜刮民财粮食。“白天这一股来向群众要粮敛款,摊派车马民夫,夜间那一股又来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说起当年民不聊生的情景,老人连连叹气。

“这么多势力我只对八路军印象好。”董益三回忆道:“有一日,我去城里找我父亲,见到了正在征兵的共产党的部队。”回忆起与共产党部队的初次相遇,董益三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们一直称呼我为‘小弟弟’,还给我馒头吃,这让我觉得很亲切。”

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组成东进抗日挺进队,萧华为司令员兼政委进驻乐陵,受到乐陵各界人民的欢迎。“就在这一年,我去了邻村读书,这个学校是萧华进驻乐陵后所办的短期学校。八路军经常和老师联系,也亲自来给我们讲政治课,教唱抗日救国歌曲。这也为我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再加上受父亲抗日思想的影响,我立志跟共产党走,一心想参加八路军。”董益三说。

同年12月,董益三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感化日俘归正义

1941年9月的一天,在左家洼,鬼子出来扫荡时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堵截,严重受挫。董益三组织了周边村子的青抗先、青救会、儿童团的同志们为战士们送饭送水,押送俘虏。

有一个日本伤兵,大家怎么喊他也不动,董益三在他头顶上面开了两枪,日本伤兵坐起来拿枪就要开打。为了抓活的,董益三便抓紧回撤,随后在他附近扔了两颗手榴弹,趁着烟雾,大家冲了过去,缴了这个日本兵的枪,把他抬到后方医院。

遵照优待俘虏的政策,董益三给这个日本兵吃鸡蛋面条,“那时候,我们都吃窝窝头,鸡蛋面条多么珍贵啊。”日本兵却抬手打翻了饭碗,卫生员给他伤口换药,他却用脚蹬掉,拒绝治疗。

但董益三他们和医院并没有放弃对日本兵的感化,经过多天的悉心照顾,日本兵最终接受饭菜和治疗,并在后来参加了抗日队伍,在战场上表现得不错。

“那些日本兵被俘虏后非常不理解,他说‘我们明明是来帮助中国的,你们为什么要打我们’。我们一听就知道他已经被洗脑了。我们有一个地方专门教育日本俘虏,一开始由中国人用日语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告诉他们被骗了。后来,有很多日本兵被感化,纷纷加入到说教队伍中,由日本人给日本人讲,效果非常不错,有不少被俘虏的日本兵还参加了革命队伍。”董益三说。

今朝富强慰忠魂

1943年的农历腊月廿九,这个日子深深地印刻在董益三的脑海里,因为这天的战斗是他参与的“最危险、最惨烈”的战斗。

那时董益三已经是阳信县虎山小队的副队长,当天清晨,有队员听到西南方有零零散散的枪声,接着便是一拥而上的日军,他们试图将我军一网打尽。

正往村东转移的队员,看到从村西头跑来的百姓,得知西门外早已满是日军。队长当机立断,将连队一分为二分散活动,保存力量。董益三与队长一组,队长在前引领队伍,经马颊河转移到道沟中,他负责殿后。

“前两天下了大雪,沟里堆满积雪、泥巴,我们顾不得冷、脏,赶紧跳进去隐藏在沟里。还好,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一直躲到黄昏,才赶到集合地点。”

由指导员带领的另一组队员未能冲出包围圈,全部牺牲。铁营洼战斗中,我军牺牲了300余人,事后才知道,日寇为此调集了天津、沧州、宁津、乐陵等地1万余兵力。

“如今我年岁已大,想到那些经历过的生死离别,依然能感觉热血在心中翻涌,现如今看到国家如此富强,我觉得很开心,当年经历的困苦都值得!”董益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