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守艺人”共谋非遗传承新思路 | 商学院学子探秘金丝彩贴非遗技艺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当青年学子的探索热忱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匠心碰撞,“青春遇见守艺人”的主题实践在德州学院商学院非遗焕青团的脚步中生动展开。前期,他们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丝彩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爱民的工作室,以青春之眼观传统之美,以创新之思探传承之路,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在金丝彩贴作品中,你能看到民间布贴画的质朴、工笔国画的细腻、景泰蓝的华彩……”据李爱民介绍,该技艺严格遵循古法,需历经设计、选料、裁剪、拼贴、镶嵌等十余道纯手工工序,最终呈现的作品线条流畅,立体感强,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

团队成员通过调研了解到,金丝彩贴作品虽然精致,但制作工艺繁复,且学习周期较长,在吸引年轻传承人和适应现代生活方面面临挑战。此次实践旨在近距离观察、体验,并思考可能的活化路径。

为让团队成员更加直观地了解该技艺,李爱民亲自示范,并指导团队成员制作了寓意“好运连连,和和美美”的荷花主题金丝彩贴,从设计图样、选配布料,到捻金线、粘金边,每一道工序都无声地传递着“守艺人”对技艺的严谨态度和对作品倾注的温度。

在本次实践团队中有一名特殊成员——商学院留学生川。从认识绸缎材质,到理解金丝镶嵌的妙处,再到亲手尝试粘贴一小段金线,他沉浸其中。“亲手触摸这些美丽的丝绸,尝试用金线去勾勒图案,让我对这项中国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质感的布料组合和金线的运用非常独特。”川在体验后说,金丝与彩缎在他指尖的交织,超越了语言的隔阂,成为他触摸、理解东方美学意蕴的生动桥梁。

团队成员通过触摸绸缎的肌理、感受金线的韧度,体悟到蕴含其中的历史温度;通过观察传承人一丝不苟地操作,深刻理解了何为“匠心”。他们还发现,该技艺作品在题材、形态与应用场景上与现代生活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需在不损害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创新表达,拓展应用边界。

通过讨论,团队成员决定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推广实践,策划制作金丝彩贴制作流程、传承人故事及现代创意应用等主题的短视频与图文内容,同时尝试设计融合校园文化元素的实用型金丝彩贴文创产品。通过“线上推广+线下设计”的方式,探索利用新媒体与校园渠道,拉近非遗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为其融入当代生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