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买得起、修不起?记者调查:“质保政策”与第三方维修现“断层”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近日,外地某品牌新能源车主林女士遭遇了一场“底盘维修风波”。大致情况是,其花费十万余元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开了不到四年,最近一次保养时被检测出底盘损坏、屏幕导航失灵等问题。其中,仅底盘维修费用的报价就高达6万多元。一时间,关于“新能源车买得起、修不起”的话题又火了。记者于近日调查发现,由于车企不愿开放维修技术,4S店的质保政策又与第三方维修出现“断层”,不少车主陷入了“维修困境”。

车主:政策之下“修不起”

德州“货拉拉”车主老韩,最近很是郁闷。不久前,他驾驶新能源厢式货车在一次出车过程中,因运载货物较重致使车辆底盘意外受损。救援车辆将车拖至4S店后,被告知要更换整个电池包,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电车托底意味着要花大钱了!为了省油钱,我在两年前花费七万多元买的这辆车,4S店告知换电池要三万多元,我直接放弃了。”老韩抱怨道,前几天他经人介绍来到城区某汽修厂,几天时间更换了两组电池,花费一千多元便解决了问题。他还说,不少同行的新能源车辆,车龄超过四年的陆续会出现电池、电控系统等问题,一般也都会选择去第三方维修厂修理。理由很简单:省钱。

滴滴平台网约车司机刘东(化名),去年刚更换了一辆国产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目前,越来越多的同行选择了新能源车。但我花费七千多元购买的‘延保’服务,现在来看有点吃亏了。”面对采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营运车辆三电质保期限一般为8年或15万公里,“延保”后质保期里程提至50万公里,看似保障更多了,实则限制更多。“因为营运车辆不享受三电终身质保,同行大都选择去找第三方维修车辆,会节省一笔维修费。而购买‘延保’后,意味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必须去4S店,如有违反则不再享受质保服务。”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面上主流新能源品牌汽车都推出了“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服务。这项服务需首任车主,在非营运车辆的前提下,按规定在指定4S店完成相应保养,且不存在人为损坏或不当使用等情况。一般情况下,三电终身质保涵盖电池组、电动机、电控系统等组件,如车辆过户更换车主,意味着这辆车不再享受终身质保。而营运车辆不享受这项服务,这类车也成为第三方维修的“主力”。

矛盾: “不敢送”与“不敢修”

对于价格不菲的“官方售后”,不少车主希望找到“平替”,开始寻求第三方修理厂。然而,在“质保”规定下,车主“不敢送”,修理厂也“不敢修”。

市民邹女士有一辆近五年车龄的国产新能源微型车,平时用于市内通勤。不久前,她在前往4S店进行车辆保养时被告知一组电池需要更换,4S店于当天就对该车进行了免费更换作业施工。 

但有人却不那么幸运。一位购买了国产头部新能源品牌的车主李先生遇到了售后难题。他的车发生事故损失程度比较严重,从4S店给出的维修清单来看,费用总计超过10万元;但保险公司给出的估损价格却只有6万多元。“4S店的方案主要是换件,且明确不可去第三方机构维修。而保险公司则坚持部分配件可以维修,不至于更换。”李先生说,4S店与保险公司估损价格差异,也是新能源车主在事故理赔方面面临的困扰。

的确,记者查阅多家新能源车辆用户手册后发现,多数手册中都有类似条款:若车辆未按照保养计划进行定期保养,由此引发的故障,车企将不再承担相关三包责任。

一边是车主“不敢送”,一边是修理厂“不敢修”。

调查期间,极少数可以进行新能源汽车专修的汽修厂明确表示“只接脱保车辆或营运车辆”。这些第三方机构的维修报价明显低于4S店。如某品牌新能源车辆电池包修复(更换),4S店报价1-2万元,第三方机构仅需一千元左右即可完成部分电池组修复。 

一家维修店负责人透露:“商家对核心零部件技术封锁,我们拿不到原厂检测设备。普通私家车来修,万一后续三电出问题容易扯皮。”他还补充道,2024年上海的两位修车师傅“大刘和小刘”就曾因“解锁”两块被锁定的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告上法庭,后被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维修:懂车更要懂“电”

“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如同精密的电子迷宫,涉及高压电路操作、BMS电池管理系统等全新领域,要进行系统学习与提升。”城区商贸大道某新能源汽车专修门店负责人鲁美鹏,凭借出色的手艺“救活”了不少脱保或营运新能源车。

他的“跨界”要从2021年说起。当年,他经营的门店一辆某国产品牌新能源微型车在外出施工行驶中,不慎被前车压起的井盖划伤底盘,致电池受损。“当时4S店要价4万多元,我这车购买时才花了3.8万元,哪有这种道理!”鲁美鹏说,当时德州没有专修新能源车的机构,一气之下他花费1.7万元赶赴深圳系统学习新能源车辆三电维修,而后考取高压电工证,目前来看这一次经历让他终身受益。

“不少修理厂对付不了的‘疑难杂症’——‘老破旧’都会找我处理,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据其介绍,新能源车辆维修更像是“电路医生”,懂车更要懂“电”。“不同于燃油车,新能源车多采用智能软件进行车辆控制,日常维修也主要集中在电池、电控系统上。”凭借多年车辆电路、电脑修理经验,鲁美鹏做得得心应手。

采访期间,鲁美鹏还分享了新能源车辆“护车妙招”。首先,切记不要暴力驾驶。电车在急加速时,电池组需要迅速释放大量电能来驱动电动机,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电池和电机寿命。除续航急剧下降、机械部件磨损以外,车辆电机和逆变器在持续高负荷下可能过热,导致功率限制或加速部件老化。其次,不要停车后马上充电。他表示,车辆行驶中电池因放电、回馈充电已产生热量,停车时温度仍较高。正确的做法是,停车后稍作等待10-30分钟,待电池冷却后再充电(尤其是快充)。高温环境下优先选择阴凉处充电,或利用车辆预约充电功能(如夜间低温时段)。在平时,建议车主定期检查电池健康状态,避免长期满放满充(建议电量维持在20%-80%)。

破题:车企共享维修技术信息

这场“底盘维修风波”的核心在于,车企对维修信息的垄断,以及第三方维修力量的难以介入。

由于新能源车高度集成化设计、技术垄断和配件渠道单一,导致了“维修贵”。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技术专家李明就曾建议:“车企应适当降低维修价格,共享部分维修技术信息,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实际上,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国家就曾出台《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要求车企公开维修技术信息。专家认为,类似政策有必要延伸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同时,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采访中,不少汽修机构负责人也表示,受车企政策限制,汽修新能源板块布局始终没有进展。如今,国家层面已发布政策,车企唯有放下“数据霸权”,与第三方维修厂共建开放生态,不再让消费者在维修问题上陷入被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