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的苇席棚到2025年的大饭店,从轧棉花的农耕家庭到遍布城市各行各业的现代家族,马金亮一家的四张全家福,恰似一串珍珠,串联起一个普通家庭的70年变迁,更映照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宏大画卷。
双喜临门
1950年正月初八的平原县城南苇子园村,14岁考上平原县“大芝坊完小”的马金亮与17岁的王振芳喜结连理,在竹竿与苇席搭建的临时席棚内,县城唯一照相馆的摄影师,用镜头为这个家庭留下了75年前的珍贵影像。
这张略显局促却充满温情的合影,不仅定格了一个农村大家族的典型风貌,更藏着时代的印记。能考上完小的马金亮是家族的骄傲,而王振芳作为天津货栈账房先生的女儿,自带的文化素养与开阔眼界,已为这个家庭埋下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伏笔。这组照片在2014年入选由彭佩云题写书名的《鲁北妇女百年》大型画册,成为了鲁北农村生活变迁的珍贵注脚。
蒸蒸日上
婚后的岁月里,马金亮的求学之路与王振芳的持家之道,共同勾勒出这个家庭向时代浪潮搏击的轨迹。1960年,马金亮考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求学的两年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已分家的家庭面临重重困境。为供丈夫上学、侍奉老人,王振芳变卖嫁妆与首饰,将辛酸深埋心底。
与此同时,留守农村的王振芳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她在房前屋后植树、养猪、养鸡、养鹅,上世纪70年代初带领生产队青年搞草编坐垫加工,既为国家出口创汇,又为家庭增加收入。苇子园村第一台缝纫机、第一辆轻便自行车、第一座石头地基的砖瓦房,都诞生在这个勤劳的家庭里。1964年,马金亮调往德州地区农机局,工作成果获行署领导高度评价;80年代初,他被评定为工程师,按政策实现家属子女“农转非”。
“1980年正月,全家迁往德州前夕,大姐请摄影师到家中,拍下又一张全家福,当时大家拿着照片看了又看,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长子马爱民说道。照片里,除马金亮夫妇、三个子女外,被全家悉心照料的五保户老奶奶端坐前排中央——这位照看大了马金亮女儿与长子的老人,早已成为这个家庭不可分割的一员。
这张照片,既是对农村生活的告别,更是一个家庭叩开城市大门的见证,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流动的时代缩影。
四世同堂
2017年“五一”期间,德州柳湖书院暖意融融。马爱民组织全家为母亲做寿,一张18人的全家福在此诞生。从夫妻二人到如今的四世同堂,这个家庭的成员构成与生活轨迹,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照片中,女儿马爱霞已退休,随子女在德州生活;长子马爱民身兼德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德州董子文化街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等职,作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齐鲁文化之星”,他因热衷家乡公益、关爱孤寡老人获“最美乡贤”称号;次子马爱杰是江苏无锡长纺科技技师,曾获“山东省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荣誉;孙辈们如今皆学有所成,有的在事业单位、国企任职,有的发展经营自己的公司,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岁月流转中,王振芳因长年操劳患上老年综合征,马金亮以无微不至的照料回报老伴69年的付出,成为街坊邻里羡慕的榜样。
母亲去世后,兄弟三人接力照料马金亮。“现在日子这么好,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他能好好的,再陪我们一年又一年。”马爱民说道。
五年间,除了刮风下雨,马爱民每周日早上开车接父亲遍访德州县城及河北周边的名胜古迹、尝遍特色小吃,带老爷子剪发洗澡,购买生活用品。“他每个月最盼着这几天了,可以出门转转,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马路变宽了,楼房起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看着高兴。”马爱民告诉记者,自己会将出游小记等记录在朋友圈留念。二弟夫妇负责照顾饮食起居,几十年如一日;大姐马爱霞年纪大了,负责打理、拆洗被褥、衣物等。
今年正月,家人为马金亮举办90岁寿宴,19个人从五湖四海赶回来参加,整整齐齐。孙女给老爷子筹划了寿宴场地的布置,外甥订购了蛋糕等,重孙重孙女祝福老爷子福寿安康,四世同堂的热闹场景让老人笑逐颜开,留下了第四张全家福。
正如德州文化学者王贵良为二老“白金婚”题写的诗句:“总有青春如麦浪,一汩熟笑一汩香”,这份跨越世纪的家庭温情,也是时代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本报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全家福”照片、影像故事,可以是自己家的故事,也可是没有血缘的“全家福”故事,围绕活动主题,讲述亲情往事、爱情生活、家风家训、爱国情怀、拼搏经历等,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进步。文稿800字左右。
参与方式:关注“德州晚报”微信公众号,点击“发消息”上传图片原图或原视频、文字稿件,投稿注明“全家福”字样;或将参赛作品电子文件打包压缩后发送至邮箱:dzwbsy@163.com文件名请标注:“作品标题+姓名+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