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8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刘吉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焦方兵,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立路,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于洪国出席,介绍《若干措施》的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乡村富民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培育发展,并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德州农业资源丰富,产业类型多元,粮食单产、总产居全省前列,具有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7月,全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对如何谋深抓实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带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作出具体部署。为了高质量推动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市政府印发了《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共18条内容,一是围绕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深入实施绿色“吨半粮”工程,推动“吨半粮”增产模式由核心区向辐射区、带动区拓展;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植“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镇村;推进农食融合发展,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集聚区,研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涉农重点乡镇建设一批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综合配套服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二是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主要包括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加强利益联结;面向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实施项目化培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持续深化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积极培育家政劳务品牌,合理开发特色公益岗;在重点工程项目及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就业增收;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深入实施“乐创德州”三年行动,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社会就业保障,深化进城入镇务工人员权益保障。
三是围绕持续推动健康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加强统筹推进,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坚持片区集聚推动,探索特色资源开发、产业转移承接、龙头企业带动、传统文化赋能模式,推动片区做出特色,形成品牌,打造样板。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保障乡村富民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共同做好《若干措施》的推进实施,将乡村富民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重点推进,持续强化统筹协调,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双提升,努力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强的良好局面。
《若干措施》将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请问,当前德州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基础怎么样?为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孙丰勇:德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类多、产量足、质量优,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德州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把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不断扶持培育乡村富民产业。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牵头推进部门,始终把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做好组织保障、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服务集中。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呈现出规模提升、品质优化、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是科学谋划富民产业发展。聚焦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富民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制定出台了畜牧产业、蔬菜产业、食品产业、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等政策支持文件,推动乐陵调味品、武城辣椒、夏津椹果、齐河食用菌、禹城农产品加工、天衢新区食品加工等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初步构建起我市特色乡村富民产业图谱。
二是夯实富民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以食品名市建设为引领,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基础,全面提升农副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53家,年营业收入达到1138亿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探索更加稳定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搭建多维发展平台。深挖乡村多元价值,围绕特色产业、生态资源、农耕文化等,探索“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路径,培育全球农遗1个、中国农遗1个,省农遗3个。发挥乡村振兴片区政策、项目资源整合作用,梯次建设省市县乡村振兴片区69个,覆盖村庄937个。加快“三镇双村”建设,围绕人口集聚、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环境整治、乡风引领“六大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实施。高标准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
四是加大富民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保障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实施玉米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财政衔接资金产业发展项目等,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力度。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富民产业从业主体素质和发展能力。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主体发展产业资金需求,推行“鲁担惠农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截至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818.13亿元,推动一批乡村富民产业项目落地。
《若干措施》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振乡村旅游消费。请问,德州在推动乡村旅游助力富民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洪国: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业态升级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市乡村旅游从“单点开花”向“全域富民”跃升。
深耕农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链。全市187个村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乐陵市后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夏津县苏留庄等2个镇入选省级精品文旅名镇,临邑县前杨村等8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齐河县祝阿镇等3个镇入选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及培育单位,武城县四女寺等31个村入选省景区化村庄。乐陵市朱集镇后周村挖掘“双红文化+影视IP”,通过生态、红色、影视、民宿产业链融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和农民增收,联动形成“景区带村”“专家助村”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培育文旅新业态,打造消费场景。乡村研学游成为新风尚,禹城市梁家镇、辛店镇等推出亲子研学产品,获评3A级旅游景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游,陵城区薛庄村引进《快乐向前冲》综艺赛道,举办全国钓鱼大赛,直播电商助农增收,陵城区西于架村等大力发展电商直播,通过政府引导、网红带动、农户参与,助力农特产品销售。目前,围绕两河廊道沿线精品乡村旅游资源,已建成运营景点项目28个、民宿项目8个。现有在建项目15个,其中景点项目12个,民宿项目3个。德城区小森文旅、九龙郊野公园,禹城市黄河水立交渡槽文化公园,平原县陈牌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全面宣推。突出新媒体实效,在抖音、微信、小红书开通“德州文旅”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图文、视频等近400条,其中抖音浏览量超10W+的爆款视频18个,10余条次视频被抖音热点榜热点抓取。2025年,市文旅局上线“德州旅游智慧导览”小程序,集德州“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元素于一体,助力游客畅享乡村自在旅途。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落实好《若干措施》,持续深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乡村旅游微度假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化发展,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高质量举办乡村好时节节庆活动。
一是精准培育特色乡村。重点遴选乐陵市后周村、齐河县后里仁村、陵城区西于架村、禹城市桂庄村、夏津县前屯村等一批发展愿景清晰、资源禀赋突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发展潜力显著的村庄,明确差异化发展主题,邀请专家开展结对帮扶,在项目建设、业态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标杆式旅游乡村。
二是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将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布局与各级乡村振兴片区,特别是与“两河”连通乡村振兴片区高度重合融合,挖掘文旅资源,发掘在地文化,借势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推动要素汇聚,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贯通“农田到餐桌、赛场到商场、作坊到客房”全产业链条。依托乐陵千年枣林、夏津古桑树群等农业文化遗产,深挖黄河、大运河等在地文化,丰富“田间到舌尖”的体验场景和产品体系,大力推动“影视、赛事、艺术+乡村旅游”等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核心吸引力。常态化办好“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重点支持大运河龙舟赛、蟋蟀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探索开发文体商旅融合消费链条,集聚人气流量。
《若干措施》中多次提到发展农村电商,我市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后续还将做好哪些工作?
魏立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电商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1.8%。
精准培育夯实基础。培育杨安镇等7个电商示范镇,后赵庄村等4个电商示范村,培育百仕达地标之都电商直播基地、庆云县崔口镇体育器材电商供应链基地等市级电商品牌49个,德城区直播电商中心获评商务部“全国县域直播电商中心”,星河电商服务中心等3家企业入选“好品山东”电商中心重点培育名单。开展“百县千品乡村振兴朋友圈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等专题培训200余场,培训10000余人次,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组织活动拓宽渠道。组织企业参加首届“好品山东”电商直播大赛总决赛、“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选品大会,开展双品网购节、618全网大促、金秋双节直播季、2024山东(乐陵)调味品博览会暨乐陵国际电商节等电商促消费活动,推广德州特色农产品,激发线上消费活力。今年“双品网购节”期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5.1亿元。
引领带动增强活力。开展“110村支书直播带货”行动,通过开展“党建联合惠农直播”“电商‘职’通车”“1+1”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提升村支书直播带货水平,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36名直播带货村支书,带动新增65个直播带货村,夏津县银城街道赵连银入选“山东省村支书联动直播团”。
下一步,市商务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全市农村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促消费活动。依托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宁津“一金一木”、夏津桑黄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九九购物节等电商促消费活动,建立“网红”产品库,提高本土品牌知名度。
二是强化电商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资源整合作用,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完善选品展示、内容制作、数据分析、直播场景等设施设备,打造产业链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电商集聚区。
三是培育农村电商人才。与电商平台、职业高校进行合作,开展“理论+实操+就业”一体化培训,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电商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聚力打造农村电商人才“雁阵”。
《若干措施》中提到要“全力推广以工代赈”,近期以工代赈工作有哪些新的政策?有哪些工作进展?
刘吉军:今年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方案》,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拓展项目支持领域,将以工代赈项目支持范围由农业农村领域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县域范围内城乡融合发展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拓展社会对象由农村群众为主的城乡就业困难群体拓展到县域内的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包括返乡农民工、城镇相关失业人员、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对象等;三是拓展用工岗位,扩大了用工的类型和范围,在工程建设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保障、项目管理和建后管护等服务岗位。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把推广以工代赈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推试点、争资金、抓项目、广宣传等六项举措,逐步探索形成新时期东部地区以工代赈“德州实践”,以工代赈成为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德州市连续两年在全省以工代赈工作综合评价中居第一位,宁津县以工代赈“1253”工作法、平原县以工代赈“五项机制”工作法获得全国、全省推介。
自2022年以来,通过积极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精准落地,充分发挥其在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以“赈”促就业。全市共实施501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6.09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2025年上半年实施120个以工代赈项目,已带动7157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以“赈”促增收。共为参与劳动力发放劳务报酬11.51亿元,人均增收1.89万元。共为我市22个乡镇落实上级专项资金7600万元,带动34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3317万元。三是以“赈”促振兴。累计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水利、交通、文化旅游等领域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250个,重点工程领域以工代赈项目251个,有效提升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县市区抓好以工代赈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盯紧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规范项目组织实施,不断深化以工代赈“德州实践”,为实现低收入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贡献力量。
《若干措施》中提到要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口碑的“德”字号家政劳务品牌,请介绍一下我市家政劳务品牌培育建设情况。
焦方兵:近年来,市人社局聚焦家政企业和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以“培育家政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主题,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家政劳务品牌培育服务专项行动”,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将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保育师等13个家政服务职业工种纳入我市2025年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遴选40家具有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培训资质的承接机构。探索开展“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家政服务类职业技能培训4434人次。
二是强化家政劳务品牌培育。组织开展政策“惠家政”、品牌“耀家政”、就业“促家政”、技能“强家政”、维权“暖家政”等五项集中服务活动,全力推动家政劳务品牌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共遴选3名市级家政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开展家政专场招聘推介活动31场,发布岗位需求1375个,成功培育建设“祥云管家”“枣城家政人”等多个家政劳务品牌。
三是落实家政职业化评价。发挥社会化评价效能,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提升家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多个家政相关工种的技能人才评价906人。持续深化“以赛促训”机制建设,全年计划举办7场家庭康养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激发行业发展活力。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深化落实《若干措施》有关要求,结合德州市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部署,持续加大家政劳务品牌培育力度,力争到2027年,全市培育建设5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市级家政劳务品牌,形成“一县一特色、一牌一亮点”的发展格局,让“德”字号家政品牌为全市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请问,目前我市农村转移劳动者等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工作进展如何?职业培训补贴如何申领?
焦方兵:职业培训旨在帮助重点群体提升职业技能、实现更好就业创业和技能增收。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就业创业导向,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813人次。同时,为方便劳动者知晓政策、就近参训,在市人社局门户官网、“德州就业人才”微信公众号等开设培训政策宣传专栏,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上线职业培训地图,涵盖43家培训机构具体培训信息,有效扩大政策知晓辐射半径。
关于申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补贴领取条件。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有关证书的,可按规定获得补贴,标准为每人400-1500元不等。二是补贴申领流程。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选择人社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劳动者完成培训并取得规定证书后,由培训机构统一收集、上报学员花名册、代领补贴协议书等相关材料。人社部门审核通过后,将补贴拨付至培训机构账户,再由培训机构发放给各参训劳动者。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深入落实“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继续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以新业态新模式技能、“一老一小”照护类技能等特色培训项目为突破点,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让技能培训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