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社区有雅韵 邻里共欢歌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回忆拍照打卡、贝州书院露天“梦想影院”、文明实践流动车贴心驿站服务,在山东武城县首届篮球嘉年华“武BA”星光夜市的现场,设置“70s80s90s特色打卡拍照墙”,拍摄全家福定格幸福时刻,流动车暖心服务,精选老少皆宜的公益电影,居民群众在晚风中享受着一场场文化书院视听盛宴。

在推进文化建设与社区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武城县通过社区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文化书院功能的深度挖掘以及数字平台的创新应用,让文明新风吹遍社区每个角落。


文明实践扎根社区 多彩活动浸润民心

走进赵庄社区,一场文化书院“银龄智享 数字赋能”智能手机培训活动正火热进行,活动现场20多名老年人通过“面对面、手把手”互动交流的方式,学习如何使用手机缴纳燃气费、水电费以及如何使用“文汇邻里”小程序发布动态,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社区不仅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文化滋养的源头活水,为此,武城县深入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根据每个社区资源禀赋,个性化定制文化书院活动方案,常态化开展社区运动会、亲子阅读打卡、送书法进社区、中医文化进社区等活动1950余场次。同时联合县直各单位部门,推选文化、文艺特长人才为“文化先锋者”,发挥各自工作领域优势作用,到社区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开展“送文化”、“送服务”、文艺人才培训会等活动,累计解决群众文化需求350项,服务群众7.5万余人。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社区,到为社区实现文艺文化“自我造血”,让文明新风尚在社区扎根发芽,绽放文明之花。


文化书院覆盖全龄 共同传承文化根脉

在武城县文昌社区“文昌‘慧’学堂”国画课堂上,孩子们手持毛笔,认真地感受着水墨在纸上晕染的效果,老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调墨运笔。孩子们沉浸在国画的世界里,从一笔一划中领悟传统文化的韵味。

“孩子们的兴趣是我们办课的动力,目前我们已经开办了口风琴、书法、绘画等70余种常态化课堂,30余种特色课堂,1600多名孩子在文化书院的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武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面向老年人开设书法研习、中医养生等“银龄学堂”;为青少年打造传统文化传承、手工技艺体验等“非遗学堂”;针对儿童设置科普教育、科技实践等“科创学堂”;文化书院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市民素养的核心平台。

为了更好满足了全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武城县高标准打造“贝州书院”,作为全县文化教育中枢,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师资调配与特色活动开展,示范带动全域,同步形成“一镇一主题、一院一品牌”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积极打通部门壁垒,联合新华书店、乡村记忆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打造文化书院教学点,开办“青年夜校”和特色研学活动,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数字平台拓展空间  智能服务贴近群众

“我在‘文汇邻里’小程序上看到社区举办的研学活动,立刻给孩子报了名,一会儿就收到了社区打来的电话。”漳南社区居民王先生说,三天后,他的孩子跟随社区组织的游学团参观了县档案馆。

除了通知公告、活动报名等通知类消息,“文汇邻里”小程序还上线了文化书院学习平台,有针对老年、青年、少年等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并动态更新课程,小程序还公示有学习场所,社区内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线下或线上学习。

而在兴武社区,文化社区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则是赋能在城市书房改造上,依托数字平台整合海量优质数字图书资源,居民只需通过相关设备,就能随时随地享受线上阅读的乐趣。

同时,武城县充分发挥省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开发和创新应用试点优势,有机整合文化社区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社区智慧平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一张图”,展现全县文明实践文化长廊,实现线上线下“同质”效果,方便群众不同渠道进行阵地体验。

未来,武城县将不断创新文化书院服务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推动居民从文明实践服务的“受益者”延伸为“共创者”,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居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