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首批施工机械进驻庆云县崔口镇黄屯村、后程赵等村作业,“红韵崔口”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该项目涉及10个行政村,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等七大领域20个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民意导向和严格质量管控,全力构建产村融合型乡村振兴新典范。
科学规划先行,绘就振兴蓝图。项目启动前,崔口镇充分结合《庆云县崔口镇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立足片区资源禀赋,创新提出“12720”乡村振兴路径,即“1个核心目标、2个基本点、7大任务、20个项目”,划分“一心一带一轴三区”功能布局。通过多次专家论证和实地调研,确保规划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粮食智慧仓储物流中心项目选址崔口镇体育健康装备产业园,依托交通优势促进三产融合;渔光互补项目盘活闲置坑塘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民意导向贯穿,共建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规划到施工,每个环节都邀请村民代表监督,确保项目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前期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60余条,将道路硬化、排水沟整治、公共照明等民生需求纳入优先实施清单。村内道路改造提升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模式,预计吸纳200名村民参与建设,人均增收2000元;自来水改造工程惠及964户村民,彻底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严把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建立“七制”管理机制,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省级以上衔接资金支持的粮仓、道路等工程,均通过公开招标选定资质过硬的建设单位,并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全程监督。同时,创新“支部+网格+党员”联动体系,对材料采购、施工进度等关键环节开展动态巡查,确保工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
多元产业赋能,激发乡村活力。项目突出产业带动,统筹推进粮食智慧仓储、粮食烘干、肉鸡养殖、渔光互补、标准化池塘改造五大项目,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多元发展模式,实现“强基地、扩产能、促增收”全链条升级,推动产业融合,预计6个行政村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目前,排水沟提升项目陆续开工,20个项目将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建成后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全面优化,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庆云县崔口镇党委书记张清华表示:“这个项目不仅要建好‘面子’,更要夯实‘里子’。我们将以此项目为契机,同步建立后期运营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受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崔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