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收心”不是“硬切换” 掌握科学方法助力孩子“软过渡”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伴随着开学铃声的响起,您家的孩子是否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一提书包就烦躁的情况,有时甚至还会念叨自己头晕、腹痛、没胃口?别担心,这是常见的“开学综合征”。德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心身医学门诊副主任医师李娜提醒:开学“收心”并非一蹴而就的“硬切换”,而是需要科学方法的“软过渡”。家长可从睡眠、饮食、情绪及学习规划入手,帮助孩子平稳衔接新学期。

“假期里时间自由,熬夜刷剧、睡到自然醒的作息往往是开学后精神不济的‘元凶’。想要快速适应校园节奏,家长可以通过固定起床和睡觉节点,逐步帮助孩子向学校的作息时间靠拢。”李娜建议,睡前一小时应远离电子屏幕,采用阅读、听轻音乐等方式代替“刷手机”,让大脑逐步进入放松状态,提高睡眠质量。此外,由于身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心理状态,一日三餐也需逐步恢复规律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零食的摄入,避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稳定性。

image.png

考虑从完全放松直接进入高强度的学习会导致心理抗拒和压力反应,因此,李娜提到,在收心过程中,孩子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每天可以花上半小时的时间回顾上学期的重点知识,或阅读与新学期相关的课外书,此时不必刻意追求‘学多少’,重点在于找回‘学习的感觉’。”李娜建议,家长也可以在饭后陪伴孩子做一些“脑力小游戏”,如拼图、数独、成语接龙等,用“微学习”的方式帮助大脑慢慢进入状态。此外,负面情绪有时也源于未完成的假期计划或对新学期的未知感,此时不妨试着“主动告别假期”——列一份“假期总结清单”;和同学们聊聊假期见闻;准备好文具、校服等用品……通过这些“看得见的准备”,增强对新学期的掌控感,减少未知带来的焦虑。

“很多家长认为学习状态的调整是意志力的问题,其实这是错误的。它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适应过程。”李娜指出,人体大脑前额叶皮层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单纯的催促或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开学后,家长可协助孩子根据新学期的教学目标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开学初期以低强度学习为主,帮助孩子度过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切换过程。

李娜强调,开学收心不是简单粗暴地切断所有娱乐活动,而是帮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实现平稳过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适应的节奏,家长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创造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解和鼓励,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李娜表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严重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或明显抗拒上学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身医学门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