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好水来②|德州市区沟盘河水库停用 丁东、大屯、杨庄三库供水格局即将形成——“三源时代”畅饮江河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2024年,为城区供水40余年的沟盘河水库正式停用,并开启它作为“生态文旅休闲区”的新定位与新使命。沟盘河水库“还景于民”后,供水格局迎来新变化,随着明年10月底杨庄水库的竣工,德州主城区将迈入丁东、大屯、杨庄三源供水的时代。

一条鱼

鱼之于水,恰如人之于空气。故欲写水,当自一尾游鱼始。

这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极高、体态修长的珍稀鱼类,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花䱻(huá)。(注:䱻字正式写法应为左侧鱼字旁右侧骨,即“鱼骨”,因输入法字体库无此字,暂以“䱻”表示。)

它们圆睁着眼,背鳍如刀锋般高耸,体侧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黑斑。曾经,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弋在东北、新疆的河湖,在其他江河中也常见其身影。但由于水质污染、非法捕捞等因素影响,这种鱼类早已不能在自然水域繁衍生息。

然而,它们却与德州有着不解之缘。

“当渔网被拖上船板时,整个船舱都沸腾了。”市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潘皋正回忆道。那是2011年秋,水库结束休渔期正式开库捕鱼的一幕。“我还记得当时一名南方的渔民大喊:‘这条至少半斤!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马叉!’”

潘皋正口中的“马叉”,正是花䱻的俗称。这种对水质极为敏感的鱼类,竟在丁东水库形成了稳定种群。意识到新的野生鱼类“入驻”水库,水库第一时间联系了当时的德州市水产局。

德州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三级调研员李明鑫解释道:“这不是普通的鱼,而是水质向好的标志。”花䱻属鲤形目鲤科䱻属,生活在水体清澈、水质优良的水域,是健康水体的指示性鱼类。研究发现,丁东水库通过马颊河引入黄河水,意外带入了该苗种。

“当时水产部门认识到应该给予重视、保护,我们便迅速行动起来。”李明鑫说,按照国家、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政策,2012年,这里建立了省级花䱻种质资源保护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

如今的水库,早已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每年定期投放的花鲢、白鲢等鱼苗,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了净化水质。捕鱼作业,则要求必须使用无动力船只,每一张网具都要检查网眼大小,确保不会过度捕捞幼鱼。渔民必须持证进出,每一尾鱼的去向都有记录。

再看丁东水库门前那两块“花䱻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碑,仿佛在向外界传递着信号:这里的水,绝对安全、可靠。

智水大坝

德州主城区东南25公里处,碧波荡漾的丁东水库静若处子。这座总库容5260万立方米的中型平原水库,承担着德州市主城区80%的供水任务,年均供水量超1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城市水缸”。

回望历史,“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曾是德州人的真实写照。自从1993年冬,1.8万名建设者奋战陵西大洼地,历时四年建成了这座鲁西北库容量最大的平原水库;到1998年6月,滚滚黄河水从潘庄引黄干渠入马颊河,经安庄节制闸入小庄沟,后由入库泵站提水来到丁东水库,这123公里的引水线路让德州告别了“用水难”的历史。那段经历,对“地改市”后首任市水利局局长王绍荣而言记忆犹新。

“丁东水库建设,是我最满意的水利工程。”王绍荣回忆,受上世纪90年代黄河频频断流影响,当时的三水厂蓄水量已无法满足群众用水需求,我市自1992年便开始谋划丁东水库建设。“8.5平方公里、1.3万亩盐碱涝洼地,我曾勘查过五六圈。最终,水库自1993年开工,1995年完成坝体建设。”他介绍,为确保坝体“万无一失”,他推翻了混凝土板护砌方案,坚持用石头护砌,经过与分管同志一次次跑济南相关的料场,最终调齐六百万块石头,筑起这座高标准大坝。

在丁东水库,巡护曾是个“力气活儿”。

“以前巡一遍库,得徒步走1个多小时,盯挖土的、查偷捕的、看水位……风吹日晒不说,还容易有遗漏。”“还念叨那些老黄历呐,现今135公里供水管网上的37组智能监测设备,能实时监测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主任赵松经常拉着老职工,忆往昔,看变化。

无人机每6小时自动巡查库区,20分钟完成全域扫描;无人船精准测绘库底地形;12套GNSS位移监测站全天候守护大坝安全。整个水库接入了“天空地水工”立体感知系统:天上无人机飞、地面摄像头看、水下传感器传、工程设备联动,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大屏。系统里还建了一个“数字孪生水库”,水库的每一个变化,屏幕里都同步看得清清楚楚。   

 “2024年,水库实现全年366天不间断供水,供水量达1.12亿立方米。”赵松对记者说,2025年夏季德州遭遇1951年以来最炎热天气,城区用水需求激增。丁东水库依托智慧供水调度系统,动态调节输水流量,实现了“秒级响应”。

 “三源”供水

丁东水库向六处供水,分别是肩负德城区用水的三水厂、肩负天衢新区用水的四水厂、陵城区、华鲁恒升、华能德州电厂、实华化工,均通过地下管道连通。

“单一水源供水,压力确实很大。”赵松说。2010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大屯水库让德州市民喝上了长江水。大屯水库作为长江水的“中转站”和“储备仓”,解决了“调水”与“用水”在时间上的矛盾。南水北调的江水不是常年均匀输送的,而大屯水库的巨大库容(总库容5209万立方米)可以将非用水高峰期的来水储存起来,在用水高峰期或枯水期按需释放。由此,德州形成“黄河水+长江水”的多水源保障格局,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好消息接踵而至。随着省重大水利工程和市重点民生工程——杨庄水库建设的快速推进,德州市主城区供水从丁东水库、大屯水库的“双水源”时代,即将迈入“三水源”保障新阶段。

    

杨庄水库位于平原县三唐乡境内,工程总投资9.03亿元,自2024年10月24日开工建设,总蓄水量达920万立方米。计划2026年10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设计日供水能力4.4万立方米,应急最大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

“今年是杨庄水库施工的关键年,将完成水库大坝填筑, 出库泵站、入库泵站、泄水闸等主要建筑物的主体工程,以及供水管道工程和引水渠治理工程。”德州市杨庄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处技术负责人宋先锋介绍,杨庄水库工程通过建设马颊河引水闸、平陵河节制闸等5大枢纽,将构建起“黄河水+本地水”的联合调配体系。建成后与丁东、大屯水库构建“多库调蓄”格局,使德州市中心城区供水保证率从91%提升至97%。

“从‘吃水难’到‘三水源’,德州供水保障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解决了民生所需,更成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德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表示,“以丁东水库为样板,我们统筹推进德州市平原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建设,着力打造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调度协同、安全可靠的‘德州平原水库矩阵’,实现‘治水’到‘智水’的跨越,全面赋能德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