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丽,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宁津县中医院内二科副主任中医师,经过十多年的医疗生涯,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成长,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经典在临床实践中的无穷魅力与价值。
刚踏入中医行业时,王春丽面对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既感到敬畏又充满困惑。这些古籍中的文字,虽蕴含深邃的医学智慧,但对于初出茅庐的王春丽来说,却像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正是在这些挑战面前,王春丽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她望而生畏的中医经典。从《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王春丽开始尝试将这些古老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诊疗过程中。
多年来,王春丽累计接诊门诊患者6870人次,收治出院患者2156人次,其中主治急危重症患者30余人次,主持抢救急危重症20人次,诊治疑难病症20余人次,以精准诊疗守护患者健康。在诊疗中凸显中医优势:病房出院患者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5%,以中医为主治疗的患者占比超85%;门诊患者中医参与治疗率达66%,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深耕特色技术,提升诊疗效果。工作中,王春丽运用运气理论、五运六气、系统辨证脉学、泰山经方标准化诊疗法(伤寒钤法)等特色理论与技术,结合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经典方剂及腹针针法,治疗中风、眩晕病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同时,参与医院急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建设,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治疗小组成员,独立完成30余例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兼顾中医特色与急症救治。
先后荣获德州市中医经典经方应用大赛中获“个人二等奖”,并被授予“德州市中医经典经方应用大赛能手”。同时,担任山东省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推动中医脑病学科发展。
从医感悟:穿上白大褂,扎根宁津沃土行医,是我无怨的选择。初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岐黄智慧的向往。诊室方寸间,每一次望闻问切,倾听的不仅是病痛,更是乡亲们生活的百态;每一次辨证施治,开出的不仅是草药君臣,更是对康复的深切祝愿。尤记一位被顽疾困扰的老农,辨证调治后舒展的眉头,那朴实的“谢谢”,胜过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