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罚车”到“治企”,德州破解“百吨王”治理难题获全国殊荣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8月29日,交通运输部组织了“以案释法、以案明理、以案促治”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交流研讨活动,从全国征集的82个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中,择优选出23个案例进行现场展示。德州市交通运输局报送的《“百吨王”治理以货运企业为“中坚层”》,从全国众多参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名,并获得长效长治奖。

面对“百吨王”这一公路“移动炸弹”,德州交通部门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路面执法层面,而是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创新性地将治理重心从个体车辆转向货运企业。开创了“双线并行”治理新模式。一条是“刚性”执法线,对未消除隐患的企业立案调查;另一条是“柔性”指导线,创新实施“五步挂牌督办”机制,通过评估诊断、整改方案、跟踪督导、民主公示、审查销号形成完整闭环。

亮点在于德州精准切中了货运行业挂靠经营的痛点。“我们发现,只罚司机治标不治本,必须让企业真正担起主体责任。”德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挂靠车辆安全管理缺失这一核心问题,德州推出了四项精准措施:“统一平台,化整为零”线上安全培训;“突出‘两板’,线上抽查”方法,定期抽查车辆技术状况,杜绝擅自改装;“矿区出车,动态管控”源头治理;“完善协议,明晰责任”方法,将挂靠协议与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衔接,违反责任制事项将追究刑事责任,真正让企业管理“实”起来。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市交通运输局打造的法治智囊平台——“德交归焉”工作室。这个由5名公职律师、5名业务骨干和2名法学教授组成的团队,既是法治创新的“发动机”,也是执法实践的“智库”。他们创建“五室一庭”机制,推动执法人员形成“学法、守法、执法、普法”四维模式,通过“执法+服务”“说理式执法”等方式,找准执法与民生的平衡点,让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实践的检验,真正实现“处理一个案件、规范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的治理效果。

近年来,德州交通相继荣获4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德州交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紧扣法治建设主题,持续推动依法行政法治化、规范化、智慧化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德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