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开学,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山东省发布实施方案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校统筹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十大行动”聚焦基础教育阶段,对高质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作出系统部署,包括课程体系筑基、教学模式革新、师资队伍支撑、教研生态优化、设施配置提升、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同共进、素养评价赋能、应用安全护航、组织机制保障。

《意见》指出,支持中小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包含人工智能内容的课后服务项目。今年秋季学期开始,1—2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6课时、3—9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普通高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必选内容,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普及。制发《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按照“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创新提升”。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材。

实施薄弱区域(校)帮扶计划,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县域联盟—校际互助”帮扶机制。

推进人工智能与全学科深度融合,推广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AI导师应用,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

此外,从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支持中小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优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利用3—5年时间,在中小学培养100名左右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2000名左右市、县(市、区)级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其中乡村教师均占一定比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

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有效路径,强化“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培养计划和各类比赛活动结果运用,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齐鲁英才计划”“齐鲁科学营”等,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科研课题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