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正全速驶向深远海,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一家源自德州的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德州恒力电机,这家占据国内船用电机市场份额超75%、全球份额约23%的企业,持续以创新技术为“中国制造”巨轮铸造强劲可靠的“动力核心”。
近日,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再现重大进展,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坞内起浮。驱动这艘“海上巨轮”的多台(套)核心电机设备,正是由德州恒力电机提供。这也是继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之后,恒力电机再次承担国产邮轮的“心脏”使命。
2023年,“爱达·魔都号”成功命名并交付,该邮轮总计装备2万余台(套)电机,其中超过4000台(套)出自恒力电机,涵盖空调、消防、新风等关键系统,配套占比达20%。而与“魔都号”相比,“花城号”对电机提出了更高要求:吨位增加、公共区域扩大,但电机安装空间却压缩约15%,功率反增10%。
难题面前,恒力电机技术研发副总王强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三维设计和仿真计算,创新散热路径,最终研发出混合冷却电机方案。“新设计不仅满足了严苛的安装要求,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功率密度和运行稳定性。”王强说。这意味着在更小的空间里,爆发出了更强的动力。
这份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源于恒力电机作为行业领跑者,在推进电机、盘式电机、永磁电机、高速电机四大核心领域的持续深耕和突破。其推进电机产品首次采用“内循环+外循环+空气+海水”混合冷却技术,攻克大电流、大功率下的散热瓶颈,实现了电机重量、体积大幅“瘦身”至传统电机的60%,综合能效反而提升20%。
始终坚持技术研发,是恒力电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近年来,恒力电机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2018年开始,恒力电机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6%投入创新技术研发,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30%。2024年6月,恒力电机上海科创中心揭牌,使其能够直接接触前端市场与技术前沿。当年,公司还投入1.2亿元建成华北最大的综合性电气系统检验中心,满足高端海洋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其产品线也从船用电机逐步扩展至海工装备、风电偏航、油田节能等“海陆空”全场景,成功打入英国、日本、韩国等十余国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德州恒力电机自主研发的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成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全国首张3MW级型式认可证书。
中国船级社作为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其认证标准严苛,涵盖了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等各个环节。恒力电机的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能够通过这一认证,意味着企业在船用发电机领域的“从0到1”,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其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均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标准,并产业化应用。
“恒力电机自主研发的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为既有船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易于安装且通用性强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方案。”恒力电机动装事业部副总经理侯昭霆介绍,在攻坚克难的研发征程中,从核心技术攻关到性能迭代优化,从材料选型验证到结构创新设计,项目团队成功攻克了多项技术挑战,实测数据显示,它能够减少对辅柴油发电机组的依赖,整船燃油成本可降低4%至10%。
展望未来,恒力电机将紧扣国家“十五五”规划,以创新驱动和市场拓展双轮发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计划重点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快本地化服务布局,并逐步拓展欧美高端领域,力争五年内国际市场份额提升10%。同步推进大潜深永磁推进、低噪振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国产化替代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更高品质的“动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