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融非遗之美 育时代新人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9月3日下午,阳光洒满校园,伴随着童声笑语,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德院一实小)的上空传来阵阵墨香。书法教室内,孩子们屏息凝神,提笔挥毫;操场上,武术少年拳脚生风,动作行云流水;美术室里,彩纸在指尖翻飞,金箔在画纸上熠熠生辉,孩子们的小手触摸到青铜仿制器物的纹理……这是德院一实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场景。

近年来,学校以“非遗润心·美育育人”为理念,通过书法、武术、剪纸、贴箔画等非遗项目,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丰厚孩子的人文底蕴,积淀学生的审美素养。


  翰墨飘香

一笔一画,涵养童心

陈紫函就读于德院一实小五年级,原本性格有些急躁,是书法课让她学会了“静心”。“老师告诉我们,每一笔都要沉住气,就像做人一样,要踏实。”她说。书法教师童鸿燕表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练习,更是文化的浸润。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汉字的历史、诗词的意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耐心、专注力和审美情趣。”

德院一实小以“书艺育才,墨香沁人”为核心教育理念,将书法教育作为美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构建“教师引领、学生共进”的双向培养体系,推动书法教育落地见效。学校聘请退休教师张艳丽和德州学院的书法专家担任顾问,开发了“启蒙-进阶-创作”三阶课程。低年级学生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学起,通过描红感知汉字结构之美;中高年级则临摹名家碑帖,学习章法布局,并尝试创作对联、扇面等作品。

此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小小书法家”展览、春节写春联等活动,让学生的作品走进社区、家庭,实现“以美促用、以用促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有力推动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了“以书育人、以美润心”的教育目标。


   刚柔并济

融汇创新,传递武术智慧

操场上,百名学生齐练武术的场景令人振奋。德院一实小将武术纳入体育美育融合课程,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课程以传统长拳、太极为基础,融入地方非遗拳种,强调动作的节奏感、力量感与协调性。

“武术不是打架,是艺术!”六年级学生小林一边演示太极推手一边说,“老师教我们,动作要像流水一样连贯,还要有精气神!”武术老师戚晓峰介绍,课程设计特别注重美育渗透:“比如‘马步冲拳’要讲究力度与节奏的和谐,‘旋风腿’要体现身体的舒展与平衡。我们通过分解动作、配乐练习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形体之美、力量之美。”武术课程还结合德育,讲述武术家的爱国故事、武德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止戈为武”的深刻内涵。


巧手生花

手指翻飞,传承民俗魅力

剪纸教室里,孩子们手执剪刀,红纸上下翻飞,顷刻间一幅幅生动的窗花、生肖图案跃然桌上。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在德院一实小不仅是手工课,更是民俗文化与创意表达的载体。

自2019年9月起,德院一实小充分利用德州地域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了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的“五爱”剪纸课程。“五爱”剪纸课程将德州地域黄河文化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生活、爱劳动的“五爱”理念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们体会到黄河文化的美,更能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德州地域黄河文化的教育价值,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助力。

课程从民间故事、节气习俗引入,学生先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福字”寄托祝福,再学习折纸、构图、镂空等技巧。教师邱博平说:“我们鼓励孩子创新,比如将传统纹样与校园生活结合,剪出‘足球少年’‘航天梦’等主题作品。”学生们的剪纸作品被装裱展示在走廊、教室,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触摸历史

对话过去,链接未来

每周的非遗社团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课堂先从青铜的历史价值入手,用动画短片还原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场景,告诉学生们青铜器曾是礼器、乐器,更是权力与信仰的象征。讲到纹饰时,王昊老师指着“饕餮纹”兽面图案提问:“大家看这纹路,像不像守护器物的神兽?”孩子们立刻凑上前,有的数着饕餮纹的犄角,有的讨论“眼睛这么大,是为了看得更清楚吗”;聊到“云雷纹”,老师会让他们对比校园地砖的纹路,发现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微妙联系。

同学们用彩泥捏出青铜瓦当、青铜鼎、青铜大立人等造型,再用画笔描绘纹饰细节,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正一点点在心底扎根。青铜,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文物,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传统与创新的美育纽带,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涵养审美,茁壮成长。


流光溢彩

一贴一拓,体悟匠心之美

贴箔画是学校引入的冷门非遗项目,却深受学生们喜爱。孩子们将金、银、铜箔小心翼翼地贴在画稿上,再通过拓刻、着色等工艺,创作出璀璨夺目的装饰画。课程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材料特性(如箔片的延展性、光泽感),学习传统贴箔技艺,并融入现代设计思维。

“贴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一不小心箔就会皱、会破。”美术教师侯园园说,“但正是这种‘磨性子’的过程,让孩子体会到工匠精神。”学生王吉祥的作品《龙凤呈祥》在联盟学校艺术节获奖,她说:“我学了三年贴箔,知道了什么叫‘慢工出细活’,也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美在哪里。”

学校与本地非遗工作室合作,定期邀请贴箔传承人进校授课,让学生与非遗“零距离”接触。同学们创作的烧箔画不仅悬挂在校园走廊,还成了校园文化节的“明星展品”。


融合创新

实现跨学科实践与全域美育生态

德院一实小的“非遗+美育”并非孤立课程,而是贯穿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全方位体系。例如:语文课结合书法、剪纸讲解古诗词意境;体育课通过武术故事讲述中华文明发展;科学课分析贴箔画的材料特性与化学原理;校园环境打造“非遗长廊”“学生作品墙”,让美无处不在;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馆、走访民间艺人,开展“非遗小传人”研学活动。

校长任陆介绍:“学校的美育课程还有陶埙、草编、葫芦画等等。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人格教育。非遗项目蕴含的历史底蕴、工匠精神、审美理念,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宝贵的营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合,培养既有文化自信、又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如今,德院一实小的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能,更展现出沉静、自信、创新的精神风貌。他们的作品走出校园,荣获多项省市艺术奖项;他们的成长故事,成为“非遗+美育”融合教育的生动注脚。这片沃土上,文化的种子正破土而出,美的力量静待花开——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滋养着童心,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