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一针一线“绣”出非遗传承路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传统手缝针技艺是一种古老且精致的缝纫技术。大家看,我身上这件中式简约旗袍,就是我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9月8日,在德州王氏手缝针技艺非遗工坊,第四代传承人王晓瑜正通过抖音直播间,热情地向粉丝展示手工制作的杯垫,细致讲解针法技巧,让更多网友了解并喜爱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49岁的王晓瑜出生于德州市宁津县,自幼受奶奶影响,对针线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经过母亲的悉心指导,她逐步掌握了平针、滚针、打籽绣等多种代表性针法。

“我曾经做过鞋业批发生意,也参与过文艺演出,但内心最热爱的,始终是传统手缝针技艺。”2020年,她毅然重拾这门家传手艺,在不断尝试与创新中,将传统针法灵活运用于现代生活用品,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创作风格。

走进德州王氏手缝针技艺非遗工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映入眼帘:杯垫、背包、抱枕、坐垫、婚书、马甲、纸巾盒等百余种商品应有尽有。

王晓瑜介绍,这些产品依据尺寸、工艺复杂程度的不同,价格从十几元到上万元不等,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传统手缝针技艺的制作流程有确定花型、挑选布料、裁剪、印刷、配线、缝绣、熨烫、制作及整熨九个步骤。绣样多取材于吉祥图案,构图简洁大方,兼具装饰功能与实用价值。

ee41dd6b-5869-4158-a761-812793c81152.png

不仅在技艺传承上成果显著,王晓瑜还积极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工坊内固定员工七八人,另有五百余人以“领活回家”的方式灵活参与,其中以40至60岁的“宝妈”“宝奶奶”为主,年龄跨度从23岁至79岁。她们通过绣制片件获得收入,单片工费从三五元至几十元不等,熟练者月收入可达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

2024年3月,传统手缝针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王晓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传播策略:一方面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开展公益教学,另一方面依托非遗实训基地,以“培训+实操”模式将技艺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她还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进行宣传传统手缝针,扩大非遗影响力。

2024年12月,王晓瑜的女儿李水晴、儿子李世豪被认定为传统手缝技艺代表性(第五代)传承人,标志着非遗项目迎来新一代接力。

“作为传承人,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门手艺。”王晓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