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源自大连,丝杠来自北京,电机产自常州……这台车床的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再由我们公司自主组装而成。至今,它已‘服役’超过20年。”近日,在临邑县的山东宇影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内,董事长李正坤凝视着公司的首台车床,眼中满是自豪。这台车床,不仅是企业实现扭亏为盈的转折点,更是产品迈向国际市场的起点。
山东宇影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家国营企业,它历经了度量衡、电镀社、无线电配件厂、临邑县前进食品厂的变迁,更是四次更名并调整了经营方向。1989年,该企业被临邑县白酒厂兼并,并更名为临邑洛北光学仪器厂。
到了1992年,这家公司完成了从国企到民营企业的转型,由李正坤接手并更名为临邑科影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李正坤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时感慨道:“菲涅尔透镜行业技术门槛高,生产工艺复杂,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瓶颈。”当时,公司缺乏高精尖的机床设备和数控技术,产品竞争力极弱。
在创业的前几年里,李正坤不仅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投入公司,还从银行贷款20万元。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机床企业,四处寻求解决方案和技术突破。为了一个车床配件,李正坤在沈阳一住就是一个月,天天催着当地的师傅为自己设计、实验。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没有坚强的毅力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公司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能写一部小说。”1999年,在李正坤的坚持下,公司与国内多家机床厂合作,成功自主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高精度车床,这一创举打破了公司依赖进口模具的局限,企业终于摆脱困境,开始实现盈利。
在宇影光电的展品展厅内,投影机透镜、智能交通信号灯、红外感应组件等创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精密器件已深度渗透至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汽车HUD抬头显示系统通过多层透镜组实现光路精准聚合并投射至挡风玻璃;新一代交通信号灯采用菲涅尔微结构透镜,使雾天可视距离从常规200米提升至400米,显著提升道路安全系数。
“我们构建了完整的菲涅尔透镜技术体系,涵盖从2毫米微型光学元件到2200毫米巨型聚光镜片的完整产品线。”李正坤说,凭借由光学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百余台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以及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宇影已成功跻身多家跨国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行列,并在光伏聚光、LED照明、智能家居等领域形成完整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菲涅尔透镜领域出货量最大的制造商,宇影始终保持着技术攻坚的紧迫感,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别人赶超。在高端光学器件领域,国外技术封锁倒逼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李正坤透露,公司2025年研发投入已接近千万元规模,重点突破智能市场、红外感应等“卡脖子”技术。
从仅有十几人的小作坊,到如今成长为拥有近700名员工的行业领军企业;从最初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小公司,到现在厂区总面积达160亩的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李正坤深知,企业的每一步发展,既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认知,也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智能市场的潜力将愈发巨大,服务智能领域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研发重点。”李正坤表示,“产品要积极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技术过硬,才能赢得源源不断的订单。”今年以来,公司已新签约近30家国外新客户,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选择与临邑宇影合作,定制配套产品。
“产品要不断创新,但企业发展必须稳健,不可盲目扩张。”李正坤自豪地向记者透露,公司研发的许多产品具有较长的市场生命周期,不少产品甚至有望再“战”五十年。
近年来,临邑县为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积极提供技术、融资、人才引进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专项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为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政府部门为宇影“牵线搭桥”,促成其与中国科学院院长春光机所的技术合作。在销售方面,政府部门积极协助企业对接广交会、香港秋季电子展等知名展会,助力企业拓展新客户。为支持企业“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当地商务部门还为企业争取到展位费补贴,并在出入境便利化、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企业能够抢抓机遇、享受实惠、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