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着“小杆秤”走街串巷收购木材,到打造覆盖木材加工、木纤维生产、生活用纸销售、卫品原料产销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乔丛亮用近三十年时间,在木纤维领域走出了一条稳扎稳打、持续升级的创业路。
如今,其旗下企业年产浆纸达52万吨,2024年实现6亿元销售收入,不仅构建起抗风险能力强的循环产业链,更带动周边多产业协同发展,用“诚信、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书写着民营企业家的担当。
起步:从“小杆秤”到加工厂,以“稳”筑牢创业根基
乔丛亮的创业故事,始于1995年的一把“小杆秤”。彼时,他以个体户身份踏入木材收购行业,没有固定场地,便背着秤挨家挨户上门收木材;后来乡镇公路边设立收购点,他转型成为原料供应商,一门心思想把“原料”这件事做扎实。
这份“扎实”也很快为他赢得了长期合作的机会。1996年,乔丛亮与贺友集团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这份合作一持续就是11年。
“这十几年里,从没断过供、没降过质。”乔丛亮回忆,正是靠着“稳”的口碑,他不仅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更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打开了眼界——单纯做原料供应有局限,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2006年,乔家木材加工厂正式成立,标志着乔丛亮的创业之路从“收木材”转向“加工木片和旋皮”。彼时,他的加工业务不再局限于单一合作方,开始为知名纸业供应原料。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更多资金,更让他敏锐捕捉到制浆行业的潜力:“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一个把枝桠材进一步加工成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突破:深耕制浆谋升级,构建全链条产业闭环
2008年,乔丛亮在兴隆镇成立临兴木业,正式进军制浆领域——这是他创业路上的关键一跃,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作为制浆行业的“新手”,他既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解决资金难题:生产线建成后,流动资金短缺导致无法投产,“当时急得睡不着觉”乔丛亮回忆道。
关键时刻,镇党委政府领导得知困境后,帮他联系其他企业借款。“这笔钱就像‘及时雨’,让生产线顺利启动。”乔丛亮至今感激这份支持。技术上,他丝毫不敢懈怠,最终采用天津理工大学的双螺杆搓丝机制浆工艺,采购华南理工大学的中浓磨机,建成年产2万吨的制浆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的投产,让他真正从“加工”迈入“制造”,企业发展也迈上全新台阶。
此后,乔丛亮始终围绕木纤维领域深耕,将阔叶化机木纤维打造成拳头产品,靠着过硬品质和“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意识站稳市场。
2015年,企业整体搬迁,并在2017年底实现新厂投产——这次搬迁并非简单地“换地方”,而是设备、工艺、环保标准的全面升级,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新增文化用纸和生活用纸项目,今年6月投产10万吨绒毛浆卷筒,正式进入卫生用品原料领域。至此,企业最终形成“从木头到纸浆、卫品原料再到纸品”的全链条闭环,年产浆纸达52万吨。
“本色生活用纸预计今年12月份投产,年产将达6万吨。”乔丛亮说,全链条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带动了周边林业、农业、印刷、包装、运输等产业协同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这份价值让我们自豪。”
截至目前,乔丛亮旗下已拥有临邑县临兴木业、山东屹轩纸业、山东弘盛新材料、山东鼎方橡胶四家子公司,员工超300人。
担当:践行社会责任,以绿色理念领航未来
“2002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天起就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不仅是我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导向。”乔丛亮说。
2012年2月,他当选市人大代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要替行业、替群众发声。”在公益领域,他的行动也从未间断:2009年至今,累计捐赠46万余元用于帮扶;2018年参与“金秋助学”项目,已投入153万余元,帮助众多学子圆了上学梦;2022年,他在临邑县成立首个冠名基金——“临兴木业”慈善基金,让公益从“零散捐赠”转向“系统长效”。“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发展好了就该回馈社会,这是责任,也是初心。”乔丛亮说。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乔丛亮始终将“绿色发展”放在首位。
企业在新老厂区累计建设18.74兆瓦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1690万度;投资6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采用“物化+厌氧+生化+深度”先进工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还能用于发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时,年发电量2520万度。乔丛亮说:“这么算下来,每年能折合标准煤5174.09吨,既降成本又提效率,绿色发展才是长久之路。”
回顾近三十年创业路,乔丛亮将企业的成功总结为“三个靠”:一是靠“稳扎稳打”的初心,从收购到加工、制浆、造纸,每一步都不急躁,始终在擅长领域深耕;二是靠“紧跟政策”的清醒,主动响应环保政策、推动绿色转型,踩准国家发展节奏,这也是企业获得“市级绿色工厂”“山东省瞪羚企业”等称号的关键;三是靠“社会支持”的底气,“政府的帮扶、亲友的信任、客户的认可,还有全体员工的付出,都是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如今,乔丛亮的木浆产品销往亚太森博、华泰集团、博汇纸业、江河纸业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谈及未来,他方向明确:“继续沿着‘绿色、全链条、可持续’的路走,扩大卫品原料和生活用纸产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他说,要守住“山东省诚信企业”的称号,把“诚信、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