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封家书抵万金|郭天西:二十余年善行诠释好家风真谛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近日,在德州市庆云县中丁乡大店村小学,一场以“一封家书”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正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纸笔,向父母细数日常点滴、倾诉感恩之心。这场比赛的发起人,正是二十余年心系发展的庆云爱心人士郭天西。

如今,庆云县40余所学校陆续开展“一封家书”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撰写家书1.2万余篇,在全县掀起“人人写家书、字字诉真情”的浓厚氛围。


一封生日信开启十五年家书传承

“一封家书”源于2010年10月,临近生日的郭天西被儿子郭涛硕问及想要什么礼物时,这位父亲却说:“不用买礼物,你给我写一封信吧。”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信中真挚的话语,让他不禁潸然泪下,“儿子在信中写道,这一年我们家庭发生的一些琐事,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也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我发现在写信的过程中,孩子越来越懂事,父子关系越来越融洽。这更加坚定了我内心的想法,家书要坚持写下去!”自此,每年生日他都能收到儿子的一封亲笔信,开启了一段延续十五载的家书传承。

“孩子的信里藏着平时说不出口的话。”郭天西抚摸着珍藏的信件感慨道:“通过一封封家书,我仿佛看到了他成长的轨迹,感受他逐渐成熟的思想。”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但文字是有温度的,他可以通过写信表达内心情感。”2020年,怀着“让更多孩子学会表达爱”的初心,他联合大店小学创办了“天西杯”作文比赛,以“一封家书”为主题,鼓励孩子们以家书形式,向亲人倾诉心声。

对于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不仅获得学校表彰,郭天西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赠送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奖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会文字传递情感的力量。”郭天西坦言,希望他们常怀感恩之心,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长大成人后回报父母和家乡。


从父子约定到全县40余所学校响应

这一坚持,便是五年。如今,在大店村小学的档案室内,几百封家书整齐码放,字迹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

“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用翅膀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撑起一片晴空;感谢您细心照顾我长大,包容我的过错,做我坚强的后盾;感谢您的无私付出,养育我长大……”这是该校学生胡晨雨写给自己母亲的书信。

“我读到这封信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学生家长坦言,自己平常在外地打工,没时间管孩子,总觉得亏欠孩子,没想到孩子这么懂事,“以前说教孩子根本不听,现在通过家书的形式,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看到孩子慢慢成长,作为家长,我感到十分欣慰。”

“女儿,这一年妈妈发现你个子长高了,会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学习方面也不用妈妈操心了。有时我对你发脾气,在此我也要做检讨,对你说声‘对不起’……”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回信。

“孩子们在写信中学会了感恩,提升了写作能力,更收获了情感教育的宝贵一课。”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校长刘桂芳表示,下一步,学校计划专门设立“家书文化墙”,定期展示优秀作品,同时开展书信写作评比、诵读会等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奔赴”。

如今,庆云县40余所学校陆续开展“一封家书”活动,累计撰写家书1.2万余篇。庆云县教体局副局长李宁介绍,目前已把家风教育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把优良家风故事编纂成册,开发为校本教材,真正让好家风“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


二十余年心系家乡发展,厚棉被、小黄帽温暖乡梓

“被子多放点棉花,做得厚一点。”9月11日,在德州一家家纺店,郭天西仔细叮嘱着店员。这批特制加厚棉被,将在中秋节前夕,由大店村小学的孩子们亲手送到全村24位80岁以上老人的手中。“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郭天西说。

二十多年来,郭天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好家风的深刻含义:2011年,带头捐款修路、安装120盏太阳能路灯;2022年,为大店小学的学生们捐赠了图书、作业本600余册,并为300名学生定制“安全小黄帽”;2023年,设立只能用爱心积分兑换的“爱心超市”;2024年,捐赠价值70万元的健康体检设备,只为让老百姓每年都能做一次免费的体检……此外,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还会为村里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从一封家书到万封家书,郭天西用十五年时间,让感恩与孝道在庆云县生根发芽。未来,他计划筹划在村中建设家书文化馆,收藏、展示优秀家书。

“一纸书信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和几代人的精神寄托,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庆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志强表示,未来庆云将继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活动,不断擦亮“小城大爱”文明实践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