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八点半,德州禹城的一间普通民居阳台亮起补光灯,一部手机稳稳架在支架上,镜头对准摊开的识字教材,程杰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问候,搭起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六年来,她从小学教师转型为“识字主播”,积累了20余万粉丝,帮助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打开文字世界的大门。她不仅教识字,也让“两眼一抹黑”的人有了直面生活的底气,更让无数人的灰暗生活有了一束光。
“不谦虚地说,那八年的小学教学,我做得很出色。”提起在北京的教学生涯,程杰的语气里满是自豪:“那时虽然辛苦,但讲台就是我的天地。”2019年,为了孩子的教育,她选择回到家乡,刚回来的那段时间,她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在家休整陪伴家人。
一次偶然,程杰在快手平台刷到教小朋友拼音识字的视频。“教拼音也能发视频?那我也可以试试。”本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她,很快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可真正动手才发现,线下教学得心应手,线上创作却是“零基础”:拍摄角度怎么找、剪辑软件怎么用、视频时长控制在多久合适……对程杰来说都是陌生的。
没有团队、没有设备,她就从家里的阳台开始,用一部手机、一个补光灯,自学拍摄和剪辑。“当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程杰笑着说。最初她发布的是儿童拼音教学视频,一连五个月,她每天录制、剪辑、上传,粉丝慢慢涨到了5000,没有收入,但程杰乐在其中:“没有把这件事当成工作,算是打发时间,同时也希望能帮到更多没机会上辅导班的孩子。”
渐渐地她意识到,视频教学只能传递知识点,却无法及时解答疑问。“要想让大家真正学会,直播互动才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她开始尝试直播。
第一场直播,程杰记忆犹新,“第一次开播,就有20多人在线,当时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起初,她原本以为直播间内都是孩子和家长,直到一天晚上,直播连线时,有人说:“老师,其实我是成年人,已经听您讲课好几天了。”紧接着,更多类似的留言涌现:“我没上过学,不识字”“小时候家里穷,没让读书”“我是残疾人,从小没进过校门”……那一晚,程杰并没有按时下课,而是静静听着学生连麦分享他们的人生。
有人在卖菜时因不识字写不了销售单眼睁睁看着生意告吹,有人去医院找不到科室,有人在外吃饭看不懂菜单,有人公交车总坐反方向……
“他们说的每一个困境,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程杰被深深震撼了,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她的语气依旧有些沉重。“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机会学。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得帮他们,不能让他们再那么难了。”
从那天起,程杰调整了教学方向——把课堂从“儿童”转向“成年人”。她重新设计课程,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每个字都讲清字音、字形,甚至追溯字的起源:比如“染”字,她会告诉大家,“水”和“木”,象征把草木泡在水中提取颜色,右边的“九”则表示要多次柔洗衣物才能着色。“成年人学习更注重实用性,知道字的来龙去脉,他们记得更牢。”程杰说。
转型之后,程杰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了。白天,她忙于录制拼音教学视频,精心剪辑各类实用课程,从“如何用手机查生僻字”到“生活缴费怎么操作”,将生活中的实用知识一一拆解,学生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就讲什么样的应对方法,程杰还给这些课程取了个贴切的名字,叫“万事不求人”。
每天晚上八点半,她准时坐在阳台的直播设备前,一讲最少两个小时,每天直播间人数都能稳定在100人左右。从青海的农牧民到西藏的务工者,从内蒙古的老人到河南的家庭主妇,她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在50岁以上,都有着相似的“失学”经历。
成年学生的学习节奏远比孩子难把控。有人因为秋收要暂停学习,有人因为照顾老人、带孙子没时间上课,“学学停停”是常态。但程杰从不说“放弃”,她建了微信群,让学生们在群里打卡学习、互相鼓励。群里常常能看到温暖的画面:有人分享自己今天学会的新字,有人帮跟不上进度的同学答疑,还有人晒出自己第一次独立看懂的药品说明书——“每日三次,每次一片”,简单的几个字,却让他们兴奋得像个孩子。
57岁的李琴,是程杰的“优秀学生”,如今已经顺利“毕业”。李琴是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位农牧民,小时候家庭贫困,还要常年照顾残疾的哥哥,她曾屡屡受挫于不识字带来的窘迫:看不懂病历、认不得站牌,连给哥哥买常用药,都要拿着旧药盒反复确认。偶然刷到程杰的直播后,她被程杰耐心的讲解吸引,怕邻居笑话“这么大岁数还学认字”,她总是躲在房间里,“悄悄”地学习。
“程老师不仅教我认字,还总鼓励我,说‘学习啥时候都不晚’。”在程杰的开导下,李琴渐渐克服了自卑,不仅每天坚持学习,还在去年秋天顺利考到了驾照。“现在我能自己开车带哥哥去医院,能看懂药盒上的服用说明,连算账都不用找人帮忙了!”电话里,李琴的语气满是自豪,“感觉自己的人生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再也不是那个‘两眼一抹黑’的人了。”
这样的故事,在程杰的学生中还有很多。有人边看店边学习,手机放在柜台上,有空就听两句;有人在工地干活,晚上躺在宿舍的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听课;还有人把程杰的视频下载下来,农忙间隙坐在田埂上反复看……这些学生的坚持,也成了程杰坚持的动力。
六年来,她的书架上堆起了几十本与汉字相关的书籍,有空就看,只为把知识点讲得更透彻;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学生们用刚学会的字给她发祝福——“谢谢程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偶尔有错别字,却成了她最珍贵的礼物。
“你看‘光’这个字,多像一个人举着火把。”直播时,程杰常常会跟学生们分享这个字的含义,“我们学习认字,就是给自己举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的路,也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光亮。”
六年里,程杰用一部手机、一颗真心,在直播间里搭建了一座“扫盲桥”,让无数成年学生走出“文盲”的困境,也让自己活成了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他人,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