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领域起步,到自建实体工厂,再到打造差异化绿色纺织品牌,他始终以“进取”“守正”“仁爱”为底色,在行业浪潮中找准方向,既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儒商的责任与担当。
他就是王波,山东省儒商研究会副会长、德州彩诗禾纺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79年出生的他,已在纺织行业深耕十余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镌刻在儒家文化基因里的智慧箴言,成为王波创业征程的行动指南。2008年,初入纺织行业的他,以学徒之姿加入一家贸易公司,跟随师父奔波于全国各大纺织市场。“清晨五点,他载着样品坐火车出发。深夜十点,他在灯光下整理订单细节。”那段奔波岁月里,王波不仅摸清了纱线、布料的品类特性与市场脉络,更以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捕捉到“有机棉、功能性纤维”即将崛起的行业趋势。
当师傅选择固守既有模式求稳时,王波秉持“不墨守成规、应势而变”的进取理念,于2010年毅然开启自主创业之路,成立专属贸易公司。
创业初期,他身兼老板与业务员双重角色,带着样品走遍周边城市的服装厂,从几十公斤的小订单起步,以诚意与专业积累下稳定的客户资源与人脉网络。十年深耕中,他敏锐察觉到行业痛点:合作工厂常因产品规格不匹配、环保标准不达标,导致客户急需的“特殊纱线”难以交付。
2020年,面对“实体投资大、生产管理难”的劝阻声,王波以“破局者”魄力果断决定自建工厂——斥资引进国际先进纺纱设备,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誓要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树立有辨识度的纺织品牌。
如今,随着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他再度布局新厂建设,以持续进取的姿态,推动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实现新跨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是王波经营企业的核心准则。在他眼中,“利”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但“义”——对产品品质的极致坚守、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担当、对客户承诺的诚信履行,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深知纺织行业竞争激烈,王波另辟蹊径,以“小批量、多品种、交期短”为核心优势,凭借快速响应的产品开发能力与过硬的技术实力,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手握多项专属专利,在同质化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绿色环保”升华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道义,尤其在有机类产品研发生产上倾注心力。“‘衣’为民生之先,尤其是婴幼儿衣物,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王波介绍,公司生产的有机棉纱,原料全部采用无化肥、无农药的有机棉花,专为婴幼儿群体设计,终端客户已覆盖国际知名品牌;功能性纤维品类则聚焦植物纤维与天然材质的创新混纺,精准契合当代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的需求。
“即便我们生产的是中间环节的半成品纱线,每一根都必须经得起‘健康’二字的检验。”这份对“义”的坚守,早已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采访间隙,一通员工来电打断了谈话。电话那头,王波的声音温和而关切:“今天出院还顺利吗?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要不要准备一副拐杖?”挂掉电话,他解释:“这是厂里的老员工,上个月他爱人突发脑出血,我听说后赶紧帮忙联系了医生,现在恢复得不错。”当被问及为何如此主动时,王波坦言:“员工的事,就是企业的事,我知道了就该搭把手,这是分内之责。”
这份对员工的关怀,不止于日常帮扶。王波还特意为残疾人提供了适配的就业岗位,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悉心安排工作内容,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谈及此事,他眼中满是欣慰:“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我比赚多少钱都高兴。”
在他看来,企业从来不是单纯的盈利平台,更是“修己安人”的载体——对员工的暖心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主动帮扶,正是新时代儒商“达则兼济天下”责任担当的具象体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王波多年奉行的座右铭,恰是他对儒家“慎独”“仁爱”思想的躬身践行——在无人监督的时刻坚守初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温暖他人。
谈及“彩诗禾”的品牌命名,他眼中满是温情:“‘彩’是纺织的缤纷色彩,‘诗’是融入的文化情怀,‘禾’是扎根民生的根基。我希望企业能像‘禾苗’一样,在儒家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更能为社会输送价值、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