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让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振兴“活水源泉”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藏着乡愁、记着过往,是文明的独特载体。”10月15日,在临邑县“地名记邑”文化展厅内,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赵雅琪介绍道。近年来,临邑县积极探索地名文化保护新路径,构建“保护—传承—活化—惠民”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地名保护不能只靠政府,必须发动全社会参与。”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马俊霞表示。该县通过打造“地名记邑”党建品牌,联动文旅、党史等多部门,整合政策与资金,推动企业、群众共同参与。前杨村村民张本初常带着孙子参观乡村记忆馆:“这些老物件、老故事是咱村的根,得让后代记住。”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理合务镇“和合文化”、宿安乡“邢侗故里”等为代表的县乡村三级文化展示网络,线上线下同步传播,使地名文化持续焕发新生机。

“银龄助力”工程组织老同志走进乡村、学校,用乡音讲述地名故事,累计参与5600余人次;“青春育蕾”工程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家乡地名我来讲”活动近50场,让孩子们也成为地名文化的传播者。剪纸艺人通过“非遗赋能”工程,将地名融入作品进行电商义卖,所得用于文化保护。企业也积极参与,累计筹集资金12.8万元,山东洛北春集团将红色地名“洛北”植入品牌,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在夯实保护基础方面,临邑县通过“家乡地名您来定”等活动征集名称310多条,72条被纳入地名采词库。《临邑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20条历史地名,编纂村镇志62册,总字数超5200万字,为地名文化建立系统档案。

如今,地名文化已有效赋能产业发展。该县打造“德平细米窝头”“田口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并将“一勾勾戏曲”“德平大秧歌”等非遗,以及“为民精神”、孟寺渤海军区教导旅等红色地名故事融入旅游线路,强化文化吸引力和产业价值。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马鹏飞表示:“地名文化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秦曼说:“我们不仅保护了遗产,更激活了地名服务当代、惠及民生的力量。未来将继续深化内涵,让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持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