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在麻醉科等多科室的紧密协作下,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团队凭借精湛技术与精准操作,首次独立为一名胎龄34周的超早产儿成功实施双眼治疗,为患儿的光明未来筑牢了关键防线。
“孩子出生时才26周,体重只有870克,全身器官都没发育好。”超早产儿壮壮的父亲任先生(化名)回忆,很快,孩子被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助下,壮壮“过五关斩六将”,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然而,就在他出生的第4周,眼科医生的检查带来了揪心的结果:双眼Ⅱ区三期plus(+)视网膜病变。
“这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导致的发育性疾病,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病风险越高!而当前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眼底的血管正在异常增殖,不尽快手术,他很可能在几周内失去视力。”眼科副主任医师贾莹莹的话像一块巨石,砸进任先生的心里——做吧,孩子太小,手术风险远大于足月宝宝;不做,多等一天,失明的概率就多一分!犹豫过后,任先生果断决定:“手术!”
用“在发丝上绣花”来形容这台手术对精度的要求毫不夸张。壮壮的眼球直径不足成人的三分之一,玻璃体腔容积仅0.6毫米,稍有偏差就可能损伤视网膜或引发感染。更棘手的是,患儿无法像成人一样配合,术中必须保持绝对静止,这就需要麻醉科团队提供“零波动”的麻醉支持。种种风险叠加,无论是对主刀医师,还是多学科之间的默契配合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眼科团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多次进行病例研讨,充分评估壮壮的身体状况,结合病变特点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麻醉科团队小心翼翼为壮壮建立静脉通路,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全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为手术的稳定与安全保驾护航。贾莹莹则通过高倍显微镜精准定位,确认合适的进针角度后,通过纤细如发丝的专用针头为其进行玻璃体腔注,整个操作过程精准轻柔。术后复查显示,壮壮双眼病变区域的增殖血管已开始消退,视力保住了!
“玻璃体腔注药术是目前治疗Ⅲ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手段,通过向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可以抑制异常血管增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保留患儿的视功能。”贾莹莹说。此次科室首次独立完成该类高难度手术,不仅为壮壮守住了看见世界的机会,更标志着科室在超早产儿眼底疾病救治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精进技术水平,通过多学科协同发力,为更多早产儿搭建光明守护线,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