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大运河千年文脉,激活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山东手造的独特魅力,10月18日,“非遗陶泥 运河记忆”山东手造主题活动走进运河街道盐店口社区,为辖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德州运河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牌坊为起点,向青少年们展开了生动的讲解。“大家知道吗?咱们德州的‘九达天衢’牌坊,曾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地标,‘九达’意味着这里是通往九州的交通要冲,而‘神京门户’则点明了德州作为京城南方门户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鼎盛繁华,也承载着咱们德州的城市记忆。”志愿者结合历史典故,让青少年们在聆听中读懂了家乡与大运河的深厚联结。随后,志愿者将话题聚焦于山东特色文物“鬲”,从龙山文化时期鬲的起源说起,详细介绍了鬲作为古代先民重要炊具的功能特点,以及其三足造型背后蕴含的“天地人”和谐理念,更讲述了德州地区出土鬲文物的考古故事,让青少年们对这一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知识讲解结束后,志愿者带领青少年们沿着运河两岸漫步。微风拂过河面,岸边的古码头遗迹、老槐树仿佛都在诉说过往故事。志愿者沿途讲述了大运河畔漕运船只往来如梭、商贾云集的历史场景,让青少年们在脚步丈量中聆听历史回声,感受千年文脉的流淌与传承。
最受期待的非遗陶泥实践环节紧随其后。志愿者为青少年们分发陶泥,详细演示了捏鬲的基本步骤——从揉泥、塑型,到捏制三足、刻画纹路,耐心指导每一个细节。青少年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指尖翻飞间,一块块普通的陶泥逐渐变成形态各异的小鬲,虽然造型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大家不时交流技巧,进一步加深了对鬲的结构认知与非遗技艺的理解。
此次“非遗陶泥 运河记忆”活动,以“文化讲解+ 实地体验+ 手工实践”的形式,将德州运河历史、山东手造技艺与非遗传承有机融合,不仅让青少年增长了文化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下一步,运河街道盐店口社区将继续依托大运河文化资源,深化“山东手造进社区”系列活动,让更多非遗技艺走进青少年生活,让千年运河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