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为将党建工作的“组织力”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义渡口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抓手,明确将“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以组织振兴保障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全域繁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建强堡垒、精准引育、盘活资源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奋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的发展优势、振兴胜势,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筑牢组织堡垒,激活产业发展“强引擎”。义渡口镇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建强“头雁”队伍。坚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中选拔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聚焦2026年村两委换届,村两委后备平均年龄在42周岁以下,村支书后备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下。发挥山东省第二批重点乡镇党校资源优势,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政治理论、乡村治理、农业技术培训学习与业务交流,积极锻造能吃苦、肯担当、高素质的年轻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夯实战斗堡垒。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在两新组织、社会组织中派驻党建指导员,夯实组织基础、扩大“两个覆盖”,将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村企共建等作为重要议事内容,加强党企协同、实现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强化先锋引领。乡镇党政成员化身首席服务官,开展“进企业、解疑难、送政策”活动,延伸服务触角。设立党员示范岗,打通部门数据壁垒、简化准入流程、强化服务保障,将多环节流程优化为“一次申请、一网通办”。在村级,党支部组织有能力的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鼓励和支持党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参与到重点产业项目中,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生动局面。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和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硬支撑”。义渡口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党建引领精准施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壮大,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强现代农业“金色名片”。依托“种业强镇”“农业产业强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义渡口镇以鲁研集团1亿元的小麦加工中试车间项目为龙头,从小麦不同性状属性出发,研制形成品种和制作用途一一对应的面粉生产图谱,推动小麦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数字产业园的数字农业种植体系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数字化、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产品可追溯,年产优质有机蔬菜1400吨,年蔬菜种苗1000万株,直接辐射带动周边生产基地2000亩,解决150人就业,间接带动3000户农民从事种植业。做优乡村工业“特色板块”。在巩固农业基础的同时,义渡口镇积极发展乡村工业。陵县东晟纺织品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引导支持下,现已成为占地2万平方米、注册资金4900万元、年产值超5亿元的规上企业,生产的服装与床上用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东南亚市场。盘活资源要素“多元增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济”,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探索“工坊经济”,改造提升镇域内闲置的办公用房、旧厂房,吸引冷家村冷世保本土能人、返乡青年创办“共富工坊”、电商小院,发展手工编织等业态,带动群众灵活就业。挖掘“边角经济”。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零星散地种植经济林木或特色蔬菜,由村集体联系销路,变“废”为宝,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
推动成果共享,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惠及民生。义渡口镇坚持将产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就业增收。鲁研项目、东晟纺织等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在家门”,实现了“村企联动、互利共赢”。产业发展的链条也辐射到仓储、物流、服务等相关行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将集体经济增长收益重点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水利设施、硬化村内道路、提升教育医疗条件等民生领域,通过“阳光议事”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项目落地见效,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利用集体收入建设或修缮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党群活动中心等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文明乡风,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下一步,义渡口镇将持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产业融合,不断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广袤的田野上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