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杀手“小火” 为何屡屡夺命?——记者直击德州老旧小区消防安全隐患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秋冬交替,德州气温骤降,干燥的空气让可燃物“一触即燃”,而取暖、烹饪等需求催生的用电、用火、用气高峰,正悄然放大着火灾风险。消防领域有个触目惊心的名词——“小火亡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火苗、被忽视的烟雾,往往能在几分钟内吞噬生命。

此前,山东省消防安全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小火亡人”火灾防控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明确警示这类火灾风险。通告的警示是否真正走进市民生活?隐藏在楼道、卧室的隐患是否已根除?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深入德州城区多个小区实地探访,发现楼道堆物、用火用电不慎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消防安全防线亟待筑牢。

陋习难改

 独居老人家中的“隐形火患”

在天衢新区某社区,记者随同网格员李萍敲响独居老人张大爷的家门。推开门的瞬间,浓烈的烟味夹杂着杂物的霉味扑面而来。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废旧报纸、纸箱堆积如山,仅在家具间留出一条仅供单人通行的狭窄过道,张大爷正靠在床头吸烟,烟灰随意弹落在铺着棉垫的床沿。

“劝过不下十次了,他总说‘抽了一辈子烟都没事’。”李萍无奈地说,张大爷的儿女常年在外务工,社区网格员每天都会抽空上门照看,但老人囤积杂物和卧床吸烟的习惯始终改不了。“最担心的就是他酒后或犯困时,没掐灭的烟头掉在被子上,这么多可燃物,着火了根本跑不出去。”

记者了解到,像张大爷这样的独居老人,在李萍负责的网格内还有5户。《通告》明确将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群体列为“小火亡人”高危对象,而现实困境在于,老人的生活陋习与情感孤独形成了双重安全漏洞。社区网格员受人力所限,无法实现24小时看护,业内人士指出,在这类家庭安装独立式感烟报警器,是填补防护空白的关键举措。

通道受阻

楼道里的“不定时炸弹”

10月21日晚,德城区某老旧小区内,夜幕下的楼道景象触目惊心。尽管单元门口张贴着“禁止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红色警示牌,但一至三楼的公共门厅内,仍停放着5辆电动自行车,原本就狭窄的楼道被挤占得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每天早上都要组织清理,可下午又停满了。”小区物业经理王先生指着从四楼窗口垂下的电线无奈地说,这些如同“蜘蛛网”的电线都是居民私拉的“飞线充电”线路。“剪过电线、贴过通告、上门劝导,可有的居民当面拔掉充电器,我们一走就又插上了。物业没有执法权,根本管不住。”

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隐患之外,杂物堆积同样令人忧心。在天衢新区某小区,记者逐层排查发现,13层的居民楼中,有6层的楼道拐角堆放着杂物,纸盒、旧家具、闲置自行车等易燃物品随意摆放。消防专家提示,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后,30秒内即可产生大量有毒烟气,1分钟内火焰就能蔓延至整个楼道,而堆积的杂物会彻底堵塞逃生通道,让居民“无路可逃”。

​多管齐下

织密消防安全“防护网”

“‘小火亡人’并非指火灾规模小,而是指那些经济损失小、过火面积小,却造成人员死亡的火灾事故。”市消防救援支队宣传科负责人解释,这类火灾具有鲜明特点:秋冬季节高发、夜间熟睡时高发,且多发生在卧室、厨房等生活区域,受害者以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为主。

为遏制“小火亡人”事故,德州已启动全方位防控行动。市消防救援部门针对社区、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及“九小场所”,部署开展“安全直达·家‘预’户‘消’——消防安全进千家社区”主题活动,通过“提醒式+警示式”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消防宣传员深入居民家中,手把手传授灭火器使用方法、疏散逃生技巧,并结合本地案例讲解隐患危害。

科技防控同步推进。在德城区东风东路社区等老旧小区,消防部门已推动安装独立式感烟报警器200余台、电气火灾监控系统35套,通过实时监测烟气、电路异常等情况,实现火灾“早发现、早预警”。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消防部门还联合社区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排查电线老化、燃气泄漏等隐患,免费更换过期消防器材。

案例警示

2024年1月24日,上海市某村民住宅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2平方米,造成一名67岁男子死亡。经初步认定,起火原因为老人卧床吸烟时,未燃尽的烟蒂掉落至被褥引发燃烧。

2024年1月30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一民房内杂物起火,造成一名70岁瘫痪在床的独居老人死亡。

2024年2月10日,北京市某居民小区发生火灾,导致一名82岁老人死亡。初步调查显示,火灾系当事老人使用角磨机切割物品时,产生的火星引燃周边可燃杂物所致。这些杂物均为其平日拾荒囤积的大量废品,不仅堆满了阳台和屋内,更堵塞了逃生通道。

2024年2月15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一栋四层砖混结构民房发生火灾。三名被搜救出的被困人员因吸入大量有毒烟气,经抢救无效死亡。起火原因是一楼客厅多功能取暖茶几下方的鸟笼式电暖炉发生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并蔓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