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正在德州上演。驻村第一书记纷纷化身“主播”,走进直播间,推介后邓村的菊花、甜北村的玫瑰花、大陈村的叶黄素挂面……这些优质农产品,正通过电商直播的“快车道”,加速驶向全国市场。
在德州,有这么一群驻村第一书记创新运用“电商思维”,不仅成功破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探索出片区联动建共富工坊、“电商+社群”、线上引流线下投产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从0记起的村集体账本——
因地制宜 打造共富全产业链
“这是我们大陈村紫麦和叶黄素挂面,由小麦、纯净水、鸡蛋制成,自然风干晾晒,口感筋道,营养价值高!”10月28日,在庆韵禾源直播间里,一位特殊的“主播”——德州市大数据局派驻庆云县庆云镇大陈村第一书记李吉德,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推介着该村农产品。
2024年2月,李吉德驻村后,通过翻账本、访民情了解到,大陈村由一陈村、二陈村、三陈村组成,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账户余额几乎为零。“要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带领村民致富!”2024年李吉德外出学习时了解到,特色面食加工投资少、利润高,且当地土壤适合种植特色小麦。
说干就干!2024年下半年,他注册了“庆韵禾源”商标,寓意“庆云韵味、农产品本源”,还把大陈村闲置商超改造成农产品加工厂,专门生产紫麦和叶黄素小麦特色面粉、挂面。“从选种到加工,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确保产品质量。”李吉德坚定地说道。

但他并不满足于“一村一厂”,发现邻近的刘谟村有一家豆制品加工厂,规模小、销路窄,便提出“片区联建、联合党建”的想法。在镇党建、农业部门牵头协调下,刘谟村豆制品厂与大陈村农产品加工厂组成了“庆禾农产品加工共富工坊”,产品涵盖特色面粉、挂面、豆腐皮、豆干等近十种。“过去我们村豆腐皮卖不出县,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能销往省外了!”刘谟村豆制品厂负责人感慨道。

2024年11月,庆韵禾源农产品正式投产。面对销售难题,李吉德带领村民尝试“线上+线下”模式:一方面,将多种产品组合成“大礼包”礼品盒,进军商超、对接企业福利采购;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电商,通过线上直播带货拓宽渠道。2025年春节,仅一个多月销售额达28万元。今年以来,该村集体收入已达1.5万元。
为迎接今年“双十一”,李吉德已对接县电商服务中心,组织村民参加直播培训,培养“乡村主播”,开展系列助农直播活动。“我们要让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从田间直达消费者餐桌!”他说,今年大陈村计划种植20亩紫麦、50亩叶黄麦,逐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从2000到20000——
电商+社群 让指尖开出“致富花”
“我们的玫瑰花都是清晨采摘当天发货……”近日,在平原县王杲铺镇甜北村的“共富工坊”直播间,镜头前,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派驻平原县王杲铺镇甜北村第一书记李保栋热情地向网友推荐该村种植的玫瑰花;镜头后,该村村民于文娟正在修剪、打包、发货微信团购群订购的玫瑰花……这就是李保栋带领村民探索出的“电商+社群”致富新路径。

2024年2月,李保栋驻村后便挨家挨户走访摸底。他发现,甜北村物产丰饶,有甜瓜、玫瑰等特色农产品,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成了村民的心病。
“必须要打破传统销售模式!”经过调研,他决定以“共富工坊”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商直播产业。他积极协调资源,打造直播间,配备齐全的直播设备,并组织村民进行电商培训。如今,很多村民经过培训,勇敢地走到镜头前,成为推广家乡特产的“乡村主播”。
线上销售不止于直播带货。李保栋敏锐地抓住社群经济的潜力,创新推出微信团购群,销售花生、玉米、艾草、笨鸡蛋等农产品。目前,3个微信团购群已吸引1000余名客户,年销售额突破15万元。

这一变革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54岁的于文娟对此感触最深。从事玫瑰种植21年的她,目前有9个大棚,占地约30亩,种植红玫瑰、粉玫瑰、白玫瑰、向日葵等近十个品种。“过去最发愁玫瑰花的销售,看着娇艳的鲜花因为卖不出去而打蔫、凋谢,心疼得直掉泪,想过减少种植规模甚至转行。”于文娟回忆,以往鲜花主要批发给本地花店,销售渠道单一,价格被压得很低,即便在节假日,日销售额最高也才2000元。
如今,搭上微信团购群的“快车”,于文娟的玫瑰花再也不愁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鲜花价格涨上去了,销量也猛增,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如今,她的客户范围扩展至济南、衡水等地。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仅通过微信团购实现日销售额近2万元,是前年同期的近十倍。
亩均增收4000元——
书记助农团 蹚出助农致富新路径
“3号链接的菊花茶,不仅能泡水喝,还能做饺子馅,具有清热降火、缓解疲劳等功效。”10月25日,在庆云县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暨第三届菊花文化节,现场设有市派第一书记展区,市委政法委派驻庆云县东辛店镇后邓村第一书记张秀松,正对着手机屏幕,推介该村的特色菊花产品。
“2023年我们试种了30亩菊花,亩产达750公斤,当年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2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邓长顺介绍道。初战告捷让村民们信心倍增,2024年,该村菊花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至65亩。

菊花种植规模上来了,销售却成了一大难题。2024年2月,张秀松到村后走访调研发现,该村菊花销售渠道局限于本地商超和特产店,导致“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困局,他多次前往潍坊、泰安等地取经,最终明确了线上引流、线下投产的“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战略。
2024年11月,在张秀松的带领下,成立了“书记助农团”。他和邓长顺带头走进直播间,化身“主播”,向网友讲解菊花茶的功效,还开发了菊花入馅包饺子等新吃法,吸引了大批粉丝。同时,该村着力培养本土“乡村主播”,如今有6名主播,每天定时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目前,线上直播带货销售占总销售额的近四成。
线上直播的热度,也成功辐射到了线下。这几天,来自滨州、东营等地的外地游客,通过直播间得知菊花文化节,并成功被圈粉,纷纷驱车前来。“之前在直播间看到这里菊花成海,太漂亮了,趁周末带着孩子来打卡。”来自滨州的王女士一边在花田间拍照,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亲手采摘的菊花感觉特别新鲜,我还买了两盆盆景准备带回家,这趟来得真值!”现场采摘和旅游消费,为菊花产业增添了新动能。
“种植菊花的亩产收益比传统玉米高出约4000元,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进来。”张秀松欣慰地算着增收账,“今年我们村种植的65亩菊花,亩产预计能达到1000公斤,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