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群众搬离棚户区实现“安居梦” 德州一砖一瓦筑就百姓幸福家园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清晨6点的锦绣川景区,63岁的张伟踩着崭新的塑胶跑道慢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条绿道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他指着沿途的篮球场、羽毛球场说,“以前这里是一片不规则的绿化带,现在成了市民固定的健身场所。”

这条被评为“山东省最美绿道”的健身长廊,是德州城市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德州实施了中心城区870个城建项目,推动60万群众搬离棚户区住上新楼房,用一砖一瓦筑起百姓的幸福家园。

image.png


道路通畅,心气顺了

在东风路跨岔河东大道立交桥上,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摇下车窗:“过去高峰期要堵20分钟,现在一脚油门就过去了。”数据显示,中心城区60余条“断头路”打通后,平均通行效率提升40%。德州市以路网建设打通城市“动脉”,实施东部地下管廊及地上设施建设,推动大学路东西贯通,修建三八西路下穿京沪铁路项目……

更让市民惊喜的是,城市黄金地段留给了民生。德州市体育公园里,退休教师张新正带着孙子玩耍:“以前想锻炼要跑老远,现在下楼就是公园。”毗邻的文化科技中心,则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

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中心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20余所,新增学位9390个,“大班额”成为历史;东部医疗中心矗立城东,集“医教研康养”于一体,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优质医疗资源。

德州统筹推进“水、绿、城”融合共生。南运河、岔河等四河贯通,初雨治理成效显著,年调蓄雨水600万立方米;长河公园续写生态篇章,杏园村蜕变120公顷“城市绿心”,200余处小微空间焕发新颜。

历史文脉在保护中活化。南运河码头、漕仓遗址重焕光彩,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德工文创园等项目,让工业遗存与运河故事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去年以来,德州市聚焦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绿化增量提质。居住环境更加宜居,“三区”共完成公园绿地建设、附属绿地改造、空闲地增绿等142.14公顷,建成林荫路、绿道21.65千米,打造“德州绿道”新名片。

image.png

安居梦圆,笑脸多了

在齿轮公司地块回迁小区,张桂芹的新家温馨明亮。“以前住平房,下雨就漏水,现在这楼房通透亮堂,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她高兴地说。今年德城区天衢街道开展齿轮公司地块回迁选房工作,完成156户居民选房回迁,实现了群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这样的幸福场景正在全市上演。

目前,全市棚改回迁安置项目411个、18.8万套,回迁率位居全省前列,60万群众“出棚进楼”,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高。高标准开展安置区规划建设,选取交通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位置,充分满足群众出行、上学、就医、就业等需求。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全市共改造老旧小区1363个,惠及群众16.1万户。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动老旧小区雨污分流、飞线整治、停车位、外墙保温、非机动车集中充电设施的建设,不断补齐功能短板,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市场化、国有企业兜底、原产权单位代管及社区居委会托管等多种方式,将改造完成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物业管理范围,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最让新市民安心的,是多元化的住房保障。德州不断健全租、购、补多元化发展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全市累计筹建公共租赁住房2.9万套、经济适用房1万套、人才住房4.3万套,2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此外,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89套,2000余名新市民、青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8万户、资金6500余万元,有效满足了不同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image.png

贴心服务,烦恼少了

堤岭片区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交口称赞。卫生服务站、便民超市、健身广场环绕周边,退休医生李大夫每周二在社区义诊,“小病不出社区”成了现实。

今年9月11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公布了第二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机制)名单及相关经验做法,全省3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榜,德州市德城区堤岭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项目入选。德城区堤岭片区通过构建“小微”指标体系,精准识别民生痛点,将健康养老、文体活动、商业服务、公共空间、行政管理、终身教育、市政交通作为普遍性指标要求,系统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聚焦民生温度,提升幸福质感。德州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抓手,打造15个社区生活圈示范样本,补齐“一老一幼”、医疗文体等服务短板,形成“城市体检—项目落地—动态评估”治理闭环。

针对电动车充电难题,德州创新推出“满电回家”工程,并且将其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全市充电端口数量实现了大幅提升,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0.56万个,有关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更细致的关怀藏在细节里:全市完成307个自管小区电改,7.65万户居民告别“用电焦虑”;851部加装电梯让2.6万居民实现“一键回家”;148个口袋公园成为街角亮丽风景。

image.png

把脉城市,未来可期

今年7月,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启动新一轮“城市体检”,10万份问卷“飞”入百姓家,广泛征集市民对住宅质量、物业服务、公共空间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真实感受与建议,为德州城市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我们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路面坑洼到停车难题,每个建议都可能成为下一年的民生项目。

当前,德州城市更新工作正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发力,建筑外立面焕新、道路修缮、绿化升级同步推进;背街小巷整治疏通城市“毛细血管”,让街区更具烟火气;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停车难”,为市民出行添便利;口袋公园建设让居民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拓展……

走在德州街头,最大的感受是“温度”。这温度,在张桂芹展示新家时绽放的笑脸里,在绿道上奔跑者挥洒的汗水里……城市建设不只是冰冷的数据,更是用匠心雕琢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