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5分钟,买菜、就医、吃饭、娱乐全搞定!德州打造居民身边的“幸福圈”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能满足哪些生活需求?是下楼就能买到新鲜蔬果的便捷,是家门口诊所问诊的安心,是社区食堂里热乎的饭菜,还是闲暇时去康养驿站消遣的惬意?

自2023年德州市获批第三批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以来,这座城市便以“补短板、惠民生”为核心,持续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

截至目前,德州已建成40个“一刻钟生活圈”,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52个,让更多居民实现“足不出圈享便利”。


“圈”出便利生活

从“配套不足”到“一应俱全”

“出门就是超市、水果店,理发店、诊所、干洗店也都在附近,生活太方便了!”家住德城区萧何庄社区的王雪提起家门口的变化,甚是满意。她回忆,刚搬来社区时,周边商业配套零散,买东西、办事常要“跑远路”;如今,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落地,社区设施一步步完善,买菜、锻炼、就医、办社区事务,步行15分钟内全能解决,日常基本消费和品质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萧何庄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是德州首批建成的此类项目之一。2022年,德州一次性建成10个“一刻钟生活圈”,萧何庄社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此,“每年规划建设10个便民生活圈”成为德州的固定节奏,城市便民“朋友圈”不断扩容。

2024年,德州继续推进状元府社区、乾城社区、邹李社区等一批便民生活圈建设。不同于“一刀切”的模式,德州坚持“一圈一案”,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从建设方向、实施路径到业态布局,量身定制方案,力求让居民“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簸箕刘社区的实践尤为贴心。社区整合各类服务设施与资源,制作了详细的便民服务电话簿,居民不仅能查询商户信息、预订商品,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者还能享受志愿者定时送货上门服务。

此外,德州始终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积极引入养老托幼、家政保洁、文化娱乐等品质业态,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进社区,同时以小吃店、社区食堂、便民餐车为核心,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优先发展集聚式、街坊式便民生活圈,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形成的多业态集聚社区商圈。”德州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德州按照“两年试点,三年推广”的思路推进建设,目标是在主城区打造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便民生活圈,到2026年末实现52个圈的建设目标。

延伸 “便利链条”

特色服务让生活更有温度

满足日常需求只是起点,如何让“一刻钟生活圈”更有深度、更有温度?德州多个社区通过嵌入特色服务,延伸“便利链条”,让便民服务从“基础款”升级为“定制款”。

罗南社区的幸福顺康养驿站,便是老年居民的“幸福港湾”。走进驿站,温暖明亮的空间里满是欢声笑语,老人们三五成群,有的打台球、乒乓球,有的舞龙、打花棍,活力十足。该驿站由德达集团运营,总面积1200余平方米,提供助餐、文化娱乐、理疗养生、日间照料等服务,自2024年11月投入运营后,迅速成为周边“银发族”的聚集地。

“在这里能和老伙计们一起玩、一起排练节目,中午还能在一楼助老幸福食堂吃饭,收费实惠,我早就办了会员卡。”78岁的赵德忠笑着说。居民李敏和杨福珍是驿站的“常客姐妹花”,她们坦言:“以前没事只能去公园逛,现在每天都来驿站,既能休闲娱乐,还能做理疗,中午在四楼午休也很舒服。”如今,驿站已有500多位会员,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

除了罗南社区,青龙桥阳光颐养中心也为周边老人提供了便利。该中心自2020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持续为辖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

在星凯社区,“吃饭难”问题被社区食堂彻底解决。老年人不用出小区,就能吃上荤素搭配、健康放心的饭菜,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免费送餐服务。更贴心的是,社区食堂针对70岁以上老人、部队官兵及军属、环卫工人、特困人员、孤儿、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推出了2元、3元、6元的惠民爱心套餐,低保户还可享受早、中两餐免费就餐服务,让温暖精准触达需要帮助的人。

数字化服务也在为“一刻钟生活圈”赋能。2023年,德城区学府社区上线了便民服务平台,整合优质商业资源与服务资源,开通购物、保洁、干洗、小修小补等功能,居民在线上下单,就能收到生鲜产品和各类服务;社区还设立了服务点,专人负责汇总需求、接收订单、派送产品。“平台还有信息查询、生活缴费、街道地图等免费功能,比如想修电动车,点开街道地图就能找到最近的维修点。”学府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平台已在学府社区、丰华社区、新园社区等7个社区推广,服务居民超5000人。

这些延伸的“便利链条”,不仅让居民连连称赞,更成为德州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的不竭动力。

聚焦品质提升

让“生活圈”更适配居民需求

在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的过程中,德州始终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放在核心位置,不仅覆盖便民、养老、阅读等生活方方面面,更通过优化业态、创新模式,释放惠民生、促消费、扩就业的多重红利。

“缺什么、补什么”是贯穿建设的核心原则。德州重点推进“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建设,补齐“一菜一修”(菜市场、维修点)短板,用心服务“一老一小”(老年人、儿童)群体,在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通过“一圈一策”精准补齐民生短板,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场景。

《德州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方案》中明确了差异化建设路径。针对老旧社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公有物业划拨等资源,重点补齐商业设施短板、提升现有设施水平;针对新建社区,坚持“相对集中建设”原则,优先发展集聚式社区商业形态,重点建设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购物中心、便民商业中心等,并要求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从源头保障居民生活便利。

在业态优化上,德州通过引进品牌企业、扩充现有网点功能等方式,优先配齐、配优、配强生活保障类业态,同时结合社区发展基础和居民消费需求,引进知名品牌连锁企业,渐进式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其中,老年人康护、社区食堂、特色餐饮店、运动健身房、书店书吧、幼儿托管等与居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业态,被列为优先发展方向。

不同类型的社区,也有专属的“便利方案”。在新建和成熟小区,打造社区超市,采用“超市+食材餐饮+生活APP”模式,构建“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广“无现金支付”“24小时便利店”等新型服务;在老旧小区,鼓励企业设立“微菜市”、开设网红店等新业态,并引导品牌企业入驻,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

此外,德州还积极盘活“边角资源”,支持社区利用边角空地、闲置用房、治理改造后的房屋等空间,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建设;鼓励金融、快递、旅游、维修等商业服务项目“叠加”到社区便利店、超市,增加政务和公共服务种类,让“一刻钟生活圈”的服务更全面、更便捷,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幸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