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小区里增加了这么多充电桩,真是太方便了!”11月5日,在天衢新区江南艺境附近的充电区,市民李女士一边为电动车插上充电端口,一边感慨道。当天早上,她送孩子去幼儿园后发现电动车电量告急,便顺路将车推到该小区充电。中午下班时,电动车已“元气满满”,让她实现了“满电回家”。
这一日常场景的转变,正是我市住建部门推进“满电回家”民生工程,有效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的生动缩影。
从“无奈上楼”到“安心下楼”:“不但能充电,还能当车棚,太方便了”
在嘉诚东郡,对于B区21号楼的张阿姨来说,这种感触更深。“过去,小区没有足够的充电桩,只能推着电动车上楼充电。明知道在家充电不安全,但是一楼没有地方可充电。这两年小区里新增了不少充电桩,不但能充电,还能当车棚,太方便了。”张阿姨说道。
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激增,天衢新区94个市场化物业服务小区、超1600万平方米的管理区域内,充电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老旧小区端口“缺口”大,新建小区规划“滞后”,“飞线充电”“上楼入户”等乱象不仅影响社区环境,更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从“无处可充”到“见缝插针”: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
面对这一交织着安全隐患与民生诉求的急难愁盼问题,自去年起,天衢新区由建设管理部牵头,联合镇街、消防等多部门力量,打出了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天衢新区创新采用“物业初步摸排+属地补充+第三方踏勘”模式,彻底摸清了充电设施底数与增建需求。同时,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明确充电场所布局标准与配建比例,确保新建项目“应建尽建”。

针对空间有限的难题,新区探索出“见缝插针”建设模式,巧妙利用社区闲置用房、绿化带边角地等“金边银角”,建设了一批微型充电站,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在星凯国际小区,面对部分业主对景观影响的担忧,建管、消防、街道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最终以真诚的态度和可行的方案赢得了绝大多数业主的支持,成功建成39处充电场所、3200个端口。

为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天衢新区还积极引入铁塔集团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仅铁塔集团一家,就新建充电端口4235个,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提升了建设与运营效率。
覆盖率从31%跃升至82%:新增充电端口4.7万个
针对“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问题,天衢新区综合技防、物防、人防,为1750部电梯装智能阻挡器,杜绝电动车上楼;为充电场所配消防器材、设隔离栏,划分专用区域;指导物业企业组建巡查队每日巡查不少于3次,区街两级每月抽查20个小区,今年累计整改问题130余起,消除安全隐患。
据统计,2024年以来,天衢新区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已累计建设充电设施901处,充电端口共计4.7万个,仅今年新建充电设施65处,新增充电端口3050个。这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使得全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从最初的31%大幅提升至82%,建设进度和端口总数均稳居德州市首位。
从“充电焦虑”到“满电回家”,天衢新区以一项项务实举措,一次次贴心服务,将群众的“烦心事”办成了“暖心事”,不仅畅通了居民的回家路,更温暖了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