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双语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1 | 郭会会:跳出课本教学 语文课堂更精彩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编者按:

夏津县双语学校建于2013年8月,以“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为办学理念,以“更加重视内涵建设,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形成自己鲜明特色”为指导思想。学校分为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教师,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


“重要的不是课文讲了什么,而是要向学生传达什么。” 2015年9月,郭会会正式成为夏津县双语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事语文教学的四年时间里,她始终不断探索,创新着教学的新思路,凭借讲台后的夜以继日为学生们开拓出更加精彩的语文世界。

2018年,夏津县双语实验小学将“情境教育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为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讨,郭会会开始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试图创建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在语文课中,古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们的难点。”她说。在往日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多是运用“练字成句”的方式去翻译诗句,这种方式讲起来速度快,但容易让学生们觉得枯燥,并且难以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郭会会认为,想要让一首诗词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就得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连接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最近,在向学生们讲解《浪淘沙》时,考虑到学生们离创作年代较远,对黄河了解不多。郭会会特意在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黄河宣传片,用直观的影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壮观景象。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形象了,可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又成了难点,郭会会便网罗资料,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们讲述诗人的生平经历。

同样的教学方法,她还引申到了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因此,她的学生们不仅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课文产生了情感体验,更在视觉上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一来,语文课变得精彩生动了,学生们听起来也更加有兴趣,课堂自然而然就变得轻松起来。“想要让课堂轻松,讲台下便需要我花费更多的功夫和精力。”郭会会告诉记者,为了“吃透”课文,收集到充足的素材,她至少需要提前一天进行备课,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堂课到底传达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老师的她不仅获得了更多体悟,甚至学会了转换视频格式和制作动态图片等技能。

作为班主任,郭会会除了需要处理班级中的纷杂事务,还时常需要值班照顾住宿生的就寝。但即使下班时已是晚上九点,她仍旧坚持在批改当日作业时,多给学生一些批注,并贴上生动的小贴画鼓励他们。

2018年以来,郭会会执教的校内公开课《忆江南》《生命 生命》《丁香结》等课例受到校内同科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当选为学校语文组学科带头人。2018年,执教的《鲸》,获得夏津县优质课评比“三等奖”;2019年5月份,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获得夏津县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同年9月份参加夏津县“十百千名师培养计划”评选活动,荣幸地成为该县语文教研中心成员。

“我希望,每个孩子站起来都能大大方方地侃侃而谈。”她说,“让学生因我而喜欢上阅读和语文,就是我在岗位上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