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在德州举行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他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大英雄,也是家乡人人称道的好书记……”5位报告团成员倾情讲述,台下听众悉心聆听。14日,“人民楷模”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会在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会场没有人随意走动,没有人提前离场,听众中不时有人用纸巾拭去眼角的泪水。来自市直机关的党员干部、市委党校的主体班次学员、驻德高校的师生代表、驻德企业的职工代表800余人无不被“朱彦夫精神”震撼着、鼓舞着,深深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为更好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主动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成立“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报告团,并在全省开展巡回报告。

报告会上,沂源县委副书记周婷,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村民赵圣贵,朱彦夫的女儿、沂源县实验小学教师朱向欣,淄博市派驻沂源县张家泉村第一书记刘发德,淄博市委讲师团副教授于涛作先后作了报告,声情并茂的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朱彦夫,以及“朱彦夫精神”带给他们的力量和启迪。

5位报告员成员中有朱彦夫的女儿、也有昔日的同事、还有现在的村书记……,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用切身的感受、鲜活的事例,讲述了朱彦夫同志在战争中奋不顾身、顽强作战;在担任沂源县张家泉村村支书时,吃苦受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全心全意付出;创作《极限人生》时,克服身体困难,坚持创作。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朱彦夫同志都展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

 当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讲述自己眼中的父亲时,台下的听众纷纷落泪。当她讲到父亲为了村庄不顾自己的身体,自己几度哽咽;当她讲到母亲去世,曾在战场上多次流血受伤却从未掉泪的父亲在母亲墓前大声叫喊母亲的名字时,报告厅内有着隐隐的啜泣声,原来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有柔情,也曾神伤。但朱向欣在父亲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坚毅和正直。

“朱彦夫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凯歌,他是所有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我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台下的听众纷纷表示,听了朱彦夫的故事,深深被他感动,但更多是的深深被震撼,原来一个人的极限是在不断努力和奋斗中才能够实现的。

    大家纷纷表示,朱彦夫是一名永远的战士,他一生与敌人斗争,与贫困斗争,与病痛斗争。他不仅仅是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当代所有人心中的英雄。“我们将以朱彦夫为榜样,坚定信念,永不言弃,在自己的岗位中践行朱彦夫精神,将榜样的力量发挥和传递下去。”


相关阅读

朱彦夫1933年出生,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参军,16岁入党,先后经历过大大小小超过100场战斗,负伤10余次,荣立战功3次,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身负重伤,失去四肢和左眼,生命垂危。然而躯体的残缺并没有使他的精神意志也随之残缺,相反的,就因为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儿,他一直在与不公的命运做着抗争。  

1956年,朱彦夫退伍回到沂源县张家泉村担村支书,开始带领相亲们建设家园。虽然身残,但乡亲们仍然在他身上看到了坚强的奋斗精神,25年间他把贫穷落后的张家泉村变为山清水秀的富裕村。

当他终于从岗位上卸任时,却没有片刻的松懈。他用残肢抱笔,7年时间写下2部长篇自传体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