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德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对全市今后三年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安排,《实施方案》共分为三大部分24条重点政策,可以简称为“职业技能提升24条”。这24条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创新性强、惠民力度大,对于全市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就业培训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技能培训的纲领性文件。
本次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大目标、三项原则、三年任务、两个占比”。具体来说,
“两大目标”是指服务经济发展需要和就业创业需要两大目标,一方面,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稳就业。
“三项原则”是指“应培就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
“应培尽培”指的是对企业新录用职工、在校大学生、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实现全覆盖,努力做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愿培则培”指的是对具有培训意愿的各类群体,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需培就培”指的是针对我市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精准开展技能人才培训。
“三年任务”是指利用2019-2021年三年时间,全市将力争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这是在综合考虑我市劳动者数量、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后统筹确定的,这也是一个比较宏伟的目标。
“两个占比”是指到2021年,全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是国际上用来衡量制造业基础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日本、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占比通常在40%以上,如果我市三年后实现两个占比目标,将是一个历史性跨越,可以有力支撑我市新旧动能转换。
关于培训对象和培训类型坚持需求导向,将各类重点群体、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
【培训对象和培训类型】
坚持需求导向,将各类重点群体、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为此规划实施九大类培训:
(一)围绕“6+6”重点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我市“6+6”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境外培训,为重点产业提供丰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开展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
本次专项行动,鲜明地提出要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对此,将重点开展六类培训:
⑴对企业新录用职工开展岗前培训,按我市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之前补贴标准是50%),本次予以大幅提升;⑵对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需要;⑶对企业职工开展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探索培训新路径,日前,相关文件已发布,从明年起,每年将培训1000名以上企业新型学徒;⑷对困难企业职工开展转岗转业培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⑸对特殊行业企业人员开展预防规模性失业风险特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应对失业风险的能力;⑹对优秀技能人才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打造“金蓝领”品牌。
(三)开展在校大学生“三个一”能力培养。
突出“关口前移”,对高校学生开展“三个一”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一次创业能力培训和一次就业能力实训,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有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同时,支持高校将“三个一”能力培养纳入学校综合教育学分考核系统,进行学分认定。
(四)开展特殊群体职业技能培训。
将针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即将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八类群体开展免费培训。
(五)开展乡村人才培训。
重点实施农民教育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六)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
重点开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所需知识技能培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推进培训精细化、个性化。
(七)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对化工、煤炭等高危行业企业的职工普遍开展安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更好保障职工人身安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八)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将灵活就业家政服务人员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对新进入家政行业的劳动力进行基础技能培训,对已经培训过的家政服务员重点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多措并举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九)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创新培训。
对城乡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开展创业创新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创业实训和后续支持服务,对小微企业负责人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比赛。
【培训形式】
为使上述九类培训扎实有效开展,在培训形式上,我市将全面推行“劳动者(企业)提单、政府列单、劳动者选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五单式培训模式。
搭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推行PC端、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三端”同步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已在庆云等县试点,成熟后将向全市推开。
【培训载体建设】
》》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对各类企业设立培训中心、实训中心、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予以支持;
明确企业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等费用支出,可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可用于一线职工培训,用于企业“师带徒”津贴补助;
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由工资薪金总额的2.5%提高到8%。
》》推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方面
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政策;
对承担政府补贴性培训的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倾斜;
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
【培训补贴】
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的,可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不超过3次的职业培训补贴(之前规定的是1次)。
确有培训需求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也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放宽年龄要求。
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子女、“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培训期间还将给予生活费补贴。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对开展培训成绩突出的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政府将市里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中对其培训设施设备升级和无障碍改造给予适当支持。
》》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公平参与培训
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资金保障】
为确保上述补贴落地,我市将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专项培训资金、职工教育经费等,做大“资金池”。市政府还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2亿元,专项用于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