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策划|德州市第十一中学:德育教育擦亮学生人生底色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通讯员 刘海云


俯身关爱学生,倾听心灵呢喃,挺身指点江山,描绘如画未来。德州市第十一中学坚持身正为范,展示做人榜样,耐心施教,推开知识之窗。在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中考成绩再传捷报,251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德州一中过线67人,实验高中过线129人,德州二中过线142人,特长生录取7人,共计149人被高中录取。

未来,气象一新的新十一中,将以高昂热情、顽强意志、杰出才能、崇高奉献精神,打造受人尊敬的学校,培养阳光大气的学生,再创一串串激动人心的硕果,上演激流勇进、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育才先育德     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

近日,学校办公室内上演了让人热泪盈眶的一幕,一位中年妇女满怀感激地握住十一中八年级二班马晓倩同学的手说:“感谢十一中的老师,感谢你的家长,教育出这么善良的孩子!”原来,马晓倩在路边发现一名摔倒的老人,主动搀扶并安全护送老人回家,老人家属得知情况后,特意来学校表示感谢,被她婉拒,最终老人家属来到学校,当面表扬马小倩乐于助人的精神。

德州十一中始终把培养有德行的人放到第一位,把德育工作变成德育系列课程,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个阶段。校长王丁多次表示,要学习,先学做人。德行好是学习好的基础,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把培养阳光大气、自信刚毅的学生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致力于锻造学生的优秀品德。

新生入学伊始,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教育,通过评选优秀军训学生和优秀班集体,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结合全校周会课和各班班会课,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十一中学生必读》,让学生注重仪表,懂得怎样做一名合乎规范的中学生。

“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王丁说,学校通过执勤、纪律卫生检查、两操检查、黑板报评比、学生会每周例会、每周流动红旗评比颁奖等,让学生们在管理中自我成长,在服务中塑造人格。


加强“仪式感”     让优秀品质深入学生内心

为推进德育教育工作,该校还通过一系列“仪式感”极强的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让爱国、尊师、恭孝、团结等优秀品质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通过升旗爱国教育,同学们在微风和阳光中聆听师长的谆谆教诲,体验国旗的庄严和神圣,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力量;远足意志教育,同学们高擎校旗,列队整齐,徒步去博物馆参观,用欢声笑语迎接10公里的漫长意志考验;配合执勤的交警,在深深鞠躬致谢和高声歌唱赞美中,展现青春风采;博物馆里,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严明的纪律表现,让工作人员交口称赞。

班会专题课程,班干部在班级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在快乐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要互助,要尊敬师长,要奋力争先,要胸怀大志。

九年级百日誓师大会,挥舞的班旗、校旗虎虎生风,年轻的心灵血液沸腾。面对人生的重要关口,该校老师石成松现场朗读肺腑之文,激荡了所有师生的心灵,师生们一起振臂高呼:“人生短暂,不过百年。顽强奋斗,不枉少年。”

一项项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从原来懵懵懂懂的儿童,成长为今天文明守礼、胸襟开阔的少年,未来他们还将成为社会充满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推行思维导图     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七年级的数学课上,同学们正在六人一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同学条理清楚地讲解例题,有的同学专心地聆听发问,有的同学因思路不同而各抒己见,整个教室里面充满了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是该校数学课的常态,同学们按照小组分工,扎实有序地进行预习、小组讨论、登台展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上课效率。这就是思维导图的魅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该校自2017年在教师和学生中推行思维导图以来,师生们深深体会到思维导图的高效作用:教师觉得备课工作变得思路清晰,驾轻就熟;学生们更是获益匪浅,头脑中似乎开了加速器,思维更加活跃流畅,思路更加清晰。

近年来,学校通过举办公开课、讲课比赛,小组合作得到了大力推广,在全校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教师的一言堂和同学们的默默无语,到同学们做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教学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

七一班的孙茹冰同学说:“学习时,简单画个思维导图,效率太高了。”上台演讲时,学生不用写演讲稿,画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滔滔不绝慷慨陈词了。如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台演讲、布置作业,处处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


结盟兄弟学校     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之所以被学生深深感怀,终生难忘,是因为教师的春风化雨,无私奉献。十一中的老师们无私奉献,尊重学生,用满腔的关爱温暖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静待每一朵花开。一次次课下谈心,一次次课外辅导,一次次红笔批注,一次次和家长沟通,赢得了学生们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尊重。

十一中的教师品德优异,教学能力更是突出。共有山东省教学能手四名,在德州市同类学校比例中名列前茅。为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引领作用,解决单兵作战的困扰。现在的十一中,教研活动氛围浓厚,集思广益,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与兄弟学校德州十中成立“十加一”教育联盟,并开展13个学科同课异构活动,两校52名教师参与了讲课及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了两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联盟的建立为拓展教师教学思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面对新学期、新挑战,十一中全体教职工怀着对崭新校园的翘首期待,团结一心,不辞辛苦,勇敢面对学校反复搬迁、住校生的安置、课堂教学改革、中考评价变化等等难题,将始终坚守心中信念,为把新十一中建成一所受人尊重的优质学校,培养出阳光大气的学生不断努力。

十一中教师安晓辉:

教学“小条子”,创中考数学成绩新高

安晓辉是一名数学老师,入职以来,她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因为业务水平高,在今年的中考中,再次刷新了十一中的数学中考成绩。

在教学上,安晓辉立足于课本,充分挖掘和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将来考入高中,甚至大学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同时,安晓辉不停地创新,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不停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不断归纳自己的教学成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每日一练,她诙谐地称之为“小条子”。

“小条子”虽小,但作用很大,起到了一个及时反馈及巩固的作用,定时定量的每日一练,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敏锐性,提高了学生运算能力和速度。

对于学生们每日交上来的作业、“小条子”,安晓辉坚持每日全批全改,对于反复出错的学生,还要利用课间单独辅导。同时,安晓辉还将“小条子”以及其他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与组里同事共享,带动了整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和同事们的认可。

与此同时,安晓辉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她发现班内有学生经常性不完成作业、沉溺游戏时,安晓辉总是变相地引导。

当得知一名学生在暑假期间因病住院时,她主动来到医院看望孩子,但却只字未提学习上的事情,而是一再叮嘱他养好身体。当这名学生出院后,改变发生了,他放弃游戏开始勤奋学习,并和打游戏的玩伴说:“我生病安老师来看我了,我不能再辜负安老师对我的期望。”随后,这名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由班里的三十多名进入前五名,在今年的中考中数学取得了149.5分的好成绩。

“当好老师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陪伴学生成长,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帮助孩子进步,才能看到每一颗都能发芽、开花、结果。”安晓辉说。

十一中教师石成松:

日用品搬进教室,物理课堂妙趣横生

化妆品盒、大红枣、啤酒瓶……这些都是出现在物理老师石成松课堂上的物品,瓶瓶罐罐的实验课让学生们感受到创新科学实践精神,激情幽默的授课风格也深受学生喜爱。而且,石成松不仅在教学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80后教师,他还屡获德城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奖项。

石成松已带出7届毕业生,每位学生提到他的课总会津津乐道,他的幽默风趣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奋发向上,让学生们记忆犹新。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的时间衔接差异,再加上物理学科自身的难度,导致许多学生很难入门,要想让学生学进去,就先要培养兴趣。”石成松说道,为了让课堂变得“有趣”,他总是不拘一格的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为了讲好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他把家里的啤酒瓶、大红枣、爱人的化妆盒全部带到教室,和学生们边玩边学。

“物理学有一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这也可以应用于教学理念上。”石成松认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学习物理,更需要老师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性认知。

石成松作为班主任,为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他带领学生们参加远足拉练、辩论赛、越野赛、百日誓师大会等励志活动,现身说法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今年的中考,班里一位成绩一直很不理想的学生,几乎要放弃学习,但正是因为中考誓师大会对她的激励,以及石成松在作业本上不断为她写下的鼓励话语,让她再次鼓起勇气面对学习,中考取得了总分超过一中录取线10分的好成绩。

“成绩永远都是暂时的,我更欣赏那些勤奋刻苦、德才兼备的同学,可能他中考会落榜,但他对做一件事执著的信念,必定会成就他将来的美丽绽放。”石成松说道,他深知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会考上高中,而学习仅仅是德智体美劳的一方面,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更重要。

“为师者不该因为分数而剥夺学生生命中本该去享受的温暖,要去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石成松说道,为人师表就要做到尊重差异,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精彩。 


十一中教师刘圆圆:

育才先育德,班级团结拧成一股绳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是物理老师刘圆圆的教学理念。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用和蔼可亲、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树立典范,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刘圆圆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德育先行”的教学原则,在她看来,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学会担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很看重学生们在成长中‘团结意识’的培养,这件事小至同学关系、大至民族大义。”刘圆圆说道,由于初中生都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日常小事一言不合,容易冲动行事,为防范于未然,她将“团结友爱”写进班规,要求学生们遇事冷静处理,多考虑身边人。

同时,她也以身作则,与学生们平等对话,遇到孩子叛逆问题,主动找到学生了解情况,积极化解,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遇事应冷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刘圆圆在课堂教学上,让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她认为物理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的,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的产物,每一步不可或缺,否则学生的知识系统是不完整的。

对此,刘圆圆所教班里的学生特别有感触。“老师在讲解压力压强章节时,没有一开始就给出压强的概念,而是借助一支笔,左手食指在笔尖,右手食指在笔尾,同时挤压,让我在感受的同时观察实验现象。”刘圆圆班上的一名学生表示,这个小实验给她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也一下明白了“压强”的概念,并对可“感触”到的物理更有兴趣了。

同时,刘圆圆紧跟学校的课改步伐,运用小组合作,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切实贯彻学校理念。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环境,由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遇到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合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也让她在德城区、德州市组织的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做示范课。

“以新的理念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的对人处事。”刘圆圆表示,这是她对自己的一贯要求,今后将不断创新,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