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女“粮王”:见证了从镰刀到联合收割机的变迁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许秀芹今年70岁了,从14岁就开始种地,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2016年,在小麦粮王评选中,她成为当年全市的小麦粮王。许秀芹说,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的变革,让她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种地也越来越省事了。

“种地没有什么窍门,人勤快,地就多产。”谈起用镰刀割麦子的情景,许秀芹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麦收的时候一到,家里人必须全部出动,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割,如果下一场雨,已经成熟的小麦麦粒掉到地里收成就泡汤了。许秀芹种了8亩多小麦,她要凌晨三点就下地割麦子,为了节省时间,还要带着饭,一直忙到上午十点多。麦收的时候,家里忙得顾不上吃饭,提前准备好馒头咸菜,在地里凑合吃一顿。“上午十点以后,太阳像个大火盆子在头上烤着,汗珠子顺着脸往下流,衣服都湿透了。三五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许秀芹说。

把麦子割完后,许秀芹用小驴车一趟趟把麦子拉到麦场里。全家齐上阵,一般上午十一点以前,将割倒的麦子拉到麦场里,然后开始摊场。摊场就是把麦子均匀地铺到麦场里,用石磙来碾。

许秀芹说,后来出现了一种小型收割机,把收割机装在小拖拉机前面,收割小麦非常快。可是,后面的捆麦头、摊场、轧麦子一系列流程仍然很繁琐。

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进,像许秀芹一样的农民减轻了劳动强度,麦收时,她的8亩多地小麦,用联合收割机一个小时就收割完成了,越来越省事了。“现在麦收不用人力了,再也不用累到掉层皮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许秀芹说。

谈及获得“粮王”的称号,许秀芹显得很淡定。许秀芹种地的基础比较好,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比较高,更重要的是由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6年,在小麦粮王评选中,经过德州市农业局、德州市农科院、德州学院等专家的实打验收,许秀芹家的6亩小麦实验田以亩产653.71公斤,成为当年全市的小麦粮王,同时也是近年来德州市第一位女“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