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风,改革为潮,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成长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德州这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市之初,我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为28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人,而到了2016年末,建成区面积已增至14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百万。历经几次格局变化和区划调整,大德州格局跃然而出。
再看德州,城市环境好了,交通秩序好了,市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汽车,这个曾经亿万家庭眼中的“奢侈品”,而今已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本期,常年从事汽车行业的王万军道出了他眼中的时代记忆。
从1986年,其父花费7.6万元购置家中第一辆“田野吉普车”,到后来“阅车无数”,看中二手车庞大的发展市场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汽车事业,51岁的王万军作为德州第一个从事二手车买卖的行业“大拿”,看尽了关于汽车的那些事儿。
“我的老家在平原县,父亲在六十年代闯关东到了东北做木材生意,父亲在当年用第一笔积蓄购买了当时保定生产的‘田野’吉普车,这在当时的‘万元户’中,我们家成了很少的有车族。”王万军说,1990年底他在位于德州的汽运公司考取了驾照,当时的考试车至今还令他记忆犹新。“山东24—0059,绿色牌照的解放牌单机货车……”王万军说,由于之前有驾驶经验,他很快便通过了考试。
“那个时代考取驾照不同于现在,完全是为了谋生。”据其介绍,当时的汽车几乎都是公车,私家车屈指可数。拿到驾驶证后,王万军于1991年购置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南斯拉夫红旗”车,该车虽属“二手”,但同年他倒手便赚了6000元。“赚的第一笔关于汽车的钱,这在当时是一个工人家庭一年多的收入。”王万军说,同年他在夏津县花费8.2万元购置了一辆某企业的苏联产的“拉达轿车”,当年用这辆车换购了一车价值10万元的木材;1992年他在宁津县花费4.5万元购置了一辆“伏尔加”轿车,当天在返程中便卖了5.5万元。至此,王万军看中了二手车庞大的市场潜力,他也成了德州二手车“第一人”。
如今,凭借多年的诚信经营,王万军的车行做得风生水起,他也见证了德州汽车行业从无到有、城市交通管理逐步完善的过程。王万军坦言,德州的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与之而来的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极大转变。“八九十年代,路窄车少,路上的交警同志都是站岗、用指挥棒指挥;而今,路宽车多,交通设施先进,城市的交通秩序反而更好了。”王万军说,现在的德州,汽车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车在路上不但好跑,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汽车带给生活的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