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术与造化的融合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书法被称为“纸上的舞蹈”、“平面的音乐”。造型的表现不单纯依赖技术,更是造型方法和思想的表现。书法形态源于经典,传承变化,随境赋形,神似形变。每个书法家都在法则下行进,遵循经典的情况下抒发性情,创新拓展表现形式,把经典演化成万千姿态,运用到淋漓尽致、鬼惊神奇。但是,学习者必须通过认真的临写思考,发现古人夸张变形的手段和方法,明晰实施途径,提炼方法,发现规则,从基础做好积累,锤炼线条和形态的协调完整。

造型讲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们用开合来解释一下,开合是黑白块面极端性夸张变形又能够整体和谐的处理形式。借助互相之间的对比反差实现层次维度冲突,产生鲜明视觉冲击的效果。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些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在字形中发现古人细节的夸张对比,比如歇后语“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用张飞勇猛粗犷的一面与豆芽菜的纤弱去做明显的比较。

在传统的基础上,强化空间和长短对比等各种反差运用,增加艺术效果。如果不注意对立性,就会把相声讲成故事,而且是没人笑的故事。发现并抓住特点,再添油加醋地描画一些构成,加大对比,强化艺术感染力,用胆量去实现观者的内心冲动,把极端的冲突假想自然和谐地展露。让汉字造型在规则之内更好玩、更有意思,实现深度趣味的架构图形。视觉效果的强烈刺激,造型变化的清新清奇,满足观者猎奇心态和视觉欲望。

书法写好看是实用性美的追求,但是重复的表现一类形式,仍然会造成视觉疲劳,被人们诟病称“老俗套子”。把书法写成有哲理的美,有发现的美,有发挥的美才是艺术的方向。这就好比衣服,生活中的衣服和时装是有距离的。如果书法造型搬用式书写,表浅性应用,只能说是学生作品,是初期创作的主要形态,是没有完全发现艺术的具体行为,没有发现艺术构成的关键所在,也没有驾驭传统随心而为的手段和能力,从艺术层面上是认识不到位,积累不足,拆解能力有限。

《三国志》已经提炼和总结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但是《三国演义》又进一步升华艺术表现。如果你读了《三国志》,减少矛盾表现,弱化提炼发挥,《三国志》就成了白开水、流水叙事。如果你发现了演绎的方法,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继续演绎出新的艺术作品,或者用演绎的手法去写现代章回小说,比如金庸就用了这种形式圆了中国男人的武侠梦。但生拼硬凑地抄几段三国、红楼,不能算艺术创作。

所以说,书法是两方面的事,一是基本技能的过关,用鲁班砍苍蝇翅膀的技巧标准,去锤炼毛笔的驾驭和造型的控制;二是思想,把自己换位成春晚总导演,你才会更深刻去发掘艺术表现。提炼方法如学习作诗,首先是背诵古诗,然后分析古诗,发现平仄和引用,发现创作方法和思路,大量的背诵理解古诗词,积累词汇量和对诗词理解。然后有的人写成了诗,有的人写成了打油诗,有的人写成了卖老鼠药,还有的人是只会背诵,什么都不会写,这就是层次问题了。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与时俱进的,应用经典,传承经典必须要拓展表现,要站在经典的基础上“化开用”,从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生发,写出新意,写出品味。用心思考得出艺术的细节认识,转化成自己的操作能力。对艺术最需要的就是体悟和感悟,用知识、细节、见识、提炼、总结去打开。用思想、锤炼、胆量、修养来升华。


杨宝波书法作品


杨宝波书法作品


杨宝波篆刻作品“外事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