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夏津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2019年,夏津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深入实施“经济实力、城市品质、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干部作风”五大提升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在多彩文明富康新夏津建设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左右。夏津县将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总抓手,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强化产业和项目支撑。聚力产业培育,全面推动工业经济“3+1”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做到产业精准、政策精准、招商精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双招双引”和民营经济“双轮”驱动。瞄准省委“十强”产业,市委“6+6”产业,立足“两白一绿”产业链和配套链,有的放矢地开展“双链”招商,努力打造产业集群新优势;致力招大引强。坚持以高端性人才、紧缺性人才、成长性人才“三大引才”工程为方向,强化政策、平台、产业、环境支撑,精准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培育优秀人才,促使人才资源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支持发达集团主板上市,新增“小升规”企业10家以上。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解决承载力问题。借助机构改革,进一步优规划、活机制、引人才、重服务,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园区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升级,增强园区自我造血功能、自我运营能力。解决融资问题,搞活资本运作。
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性化城市提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推进精细管理,努力打造“整洁干净、绿色文明、共建共享”的美丽城市。
加快规划编制。坚持“多规合一”,搞好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设计县城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提升品位内涵。实施中山路沿线提升工程,加快“一带三园”建设,打造城市精品名片。实施城北水系西延工程,建设六五河湿地公园、南环植物园、21处环城主题小游园及41处街头休憩绿地。
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全民健身中心、档案馆及综合服务楼建设,打造城市“新客厅”。实施河津街东段、建安街中段、银山北街等改造提升工程,市场化运作崔公街东延、银海路和银山路南延等工程;积极争取省道315和国道308夏津段升级改造。建设九龙街和大寺街地下综合管廊。启动东关沟改造提升、城区雨污分流等工程,疏浚城市“静脉”。加快热源扩容升级,新增供热能力15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集中供热管网12公里。建设9公里的高温水管网项目,实现城北新区统一供暖。
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着力在“生产美产业强”上实现大突破。突出产业振兴,深化与新希望集团合作,尽快促成生猪养殖、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园等项目落地。围绕建设“放心农场”,调结构、提质效,增加蔬菜面积5000亩,新建蔬菜园区3个。发展优质粮食订单1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6个以上,产地认证面积发展到70%。加强标准化建设,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处、市级放心农场2家、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0家以上。
着力在“生态美环境优”上实现大变化。继续植树造林,建设80公里生态廊道。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区2处以上,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着力在“生活美家园好”上实现大进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沉睡资源”开发力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加快生态旅游区美丽村居建设,力争改善农村公路180公里。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镇,倾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
高层次丰富旅游业态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擦亮“生态夏津,绿色发展”新名片。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理念,高标准编制《夏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实施,梯次推进。
突出项目支撑。重点做强“温泉和古镇”项目,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养生养老旅游目的地。
突出产业推动。坚持把古桑遗产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生产力,密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蚕学会等院所和专家的合作,推进桑产业做精做深。调整优化桑品种布局,扩大优质桑产业种植规模,打造新的果桑基地。同时,大力培育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疗养度假等康养新业态。
突出品牌带动。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链延伸及多功能开发,办好农业文化遗产研讨、椹果生态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全面提升夏津古桑品牌的知晓率和美誉度。
高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制度、守住底线,做好各项民生事业。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筛选带动力强、规模大、辐射广、收益稳的产业项目。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注重常态长效。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力争实现每个乡镇1处省级规范化幼儿园。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效落实“分级诊疗”。扩建白马湖、宋楼2处乡镇卫生院。成立县精神卫生管理中心和精神专科医院。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织密筑牢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让每位身处困境者都能感受到社会关爱。
严控严管污染防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系统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筹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化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