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孩才上一年级,每晚做各科作业到10点后,做完我们还要帮孩子上传到微信群,交晚了老师还会私信催,每天焦头烂额。”深圳的杨先生近日对媒体表示,“家长作业”令其苦不堪言。据报道,此前,教育部在答复政协提案中明确表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要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教师不得通过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此消息一出,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明显占了大多数,而反对者和中立者也不乏见解,比如,有观点认为:信息化时代,微信和QQ早已成为工作和生活必备,能借此提高效率,而且孩子记不全作业,用微信和QQ布置作业,也可作为一种补救。
其实,单纯争议该不该用微信和QQ布置作业,意义不是很大。家长们的抱怨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要知道,无论是微信还是QQ,家长和学生在这头,而老师就在那头。家长们认为工作了一天,下班还要盯着微信或QQ,看老师说了什么,“每天焦头烂额”;但与此同时,同样工作了一天的老师,下班后也要盯着微信或QQ,布置作业、审阅作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事实上,家长、学生、老师,都不轻松。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一者,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微信、QQ、各种APP等软件介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太过频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教育教学离不开的助手。二者,家校之间,之于教育责任与义务的边界逐渐发生着改变,学生作业量并未有效减下来,同时,原本应该由老师做的,如批改作业,原本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如手工作业,一并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这才是围绕用微信和QQ布置作业所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育模式确实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有好的一面,也不乏诸多副作用。比如,借助微信和QQ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将明显增加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为视力保护和滋生网瘾埋下了隐患。正因如此,不久前,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发布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使用APP布置作业。此前,广东也曾出台征求意见稿,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较之于用微信和QQ布置作业的争议,最需要厘清的关系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APP软件介入教育教学中,应该划定明确的底线,不能任意泛滥;家校之间,之于教育责任与义务的边界,应该清晰,不能随意转嫁。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矛盾点之一,也是家长们的痛点之一。厘清这两层关系,围绕怎样布置作业这样的话题,才不会争来争去。
◎燕农 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