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书协主席张海说:“绝大多数书家仅止于创作或理论,而能兼善者并取得突出成就者却为凤毛麟角。”有些书法家会创作,只会做、不会说,被诟病为“傻把式”。这种书家没有理论做支撑,很容易受到蛊惑,思想摇摆、方向迷失,也很难再进步。另一类“假把式”书法创作水平一般,却能洋洋洒洒地写大块文章,经常见诸报端,理论认知上缺乏“真知灼见”,所发言论不知所云,甚至前后矛盾。在不清楚技法和思想的条件下描述,个别文章断章取义,拼凑粘贴,赚点稿费和关注,却误导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
王阳明谈到“知行合一”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就是说认知是行动的指导方针,修行按照既定方向,努力所取得的结果说明成绩。做学问应该从一个角度深入进去,把问题搞清,但是一部分人都犯了同样错误,就是感同身受的事没做好,深入的发现没有做好,理论和实际操作细微的修正没有彻底地搞清楚。
书法理论是练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内心感受,走到一定程度才具备一定的视野。既需要大量的练习,又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如果理论不是从实践当中总结,不是N次的提炼和反复推敲,可行性就会受到质疑。“假把式”的传播者把自己当成了书论和老师的传话筒,把“想当然”当做写文章的杀手锏,很多是一眼望去,雾里看花,云山雾绕,拼凑抄袭而已,不具备操作和指导性。
书法家受到社会尊重,一是驾驭毛笔造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的传承。历史上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是集思想艺术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实干书法家”,如果不从理性上彻底地解决认识问题,思想存在麻木性,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方向,在行走中迷失了自我,机器一般地书写复制,写成“熟后熟”的油滑、程式化的表现,回不到“熟后生”这种有思想的道路上来,作品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由于历史原因,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片面的理解是暂时的,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在继承中求解,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探索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的责任。
从废品堆里捡出来的国宝:《寒切帖》
文/杨宝波
《寒切帖》是书圣王羲之的传世佳作,创作年限是公元360年,按照王羲之303-361的年谱,是他去世前一年所写,是目前发现的他最后一件作品,现存天津博物馆。据说是文革期间,一个叫刘光启的人,在废品收购站发现的,是被人当做废纸卖掉的。刘光启发现后,大吃一惊,迅速报告组织,经过多重鉴定后,确认为是王羲之书法极品之一,最后捐献给天津博物馆。
有资料说,《寒切帖》、《干呕帖》原存于故宫,清末由溥仪从皇宫带出,去往东北前曾在天津的静园短暂停留,随后到东北后宣告此二帖遗落。据猜测,它们多半是在天津停留时,被末代皇帝就地出手,换成了真金白银,用做了日常开销。
慧眼识宝的刘光启是河北人,13岁在琉璃厂当学徒,几十年好东西过眼无数,鉴赏水平颇高,被文物收藏界誉为“神眼”,多次从民间为国家搜集到文化珍品。
【招生启事】
德州晚报书法夜校体验班开始招生啦
为满足书法爱好者的迫切需求,工作充电两不误,培根铸魂,提高素养,德州晚报社4月份首开书法夜校体验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深书法教师杨宝波老师任教,四月份书法体验班优惠价:266元(上4次课)。
招生对象:18-65岁书法爱好者
学习目标:解析笔法、字法、章法。提高鉴赏力,学习临帖,树立学习方向,根据条件制定学习计划。
上课时间:4月份每周五19:00-21:00。
上课地点:德州晚报社。
联系电话:13583408436(微信同号)
》德州晚报书法班学员临帖作品
■杨宝波艺术简历
杨宝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协副秘书长、宁津县书协副主席,资深书法教师。
成就及荣誉:
2007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入展省书协主办的“美好的礼赞-庆祝党的十七大美术、书法、摄影展;
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9年入选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山东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兰亭奖;
山东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提名奖;
“古井贡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二等奖。
自2010年开始从事书法培训工作。本着因人施教、教学相长的理念,在系统讲授书法基本理论、基本技法的基础上,重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建立包容、开放的艺术鉴赏观念,并帮助学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使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快速提升自身能力。至2017年10月已举办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40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先后有22人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其中2018年有4人5次入国展;66人次入展山东省书协主办的展览,28次入展其他省市书协及文化部门主办的展览。已有10人加入中国书协,23人加入山东省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