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老母亲,总爱食用粗粮制作的主食,如玉米面饼子,五和面窝头,杂面团子……每看到我们煮鲜棒子(新鲜玉米)、鲜毛豆、鲜花生,都嘟囔我们糟蹋青禾,不知道过日子!
而孩子们却恰恰相反,他们对粗粮制作的食物没一点兴趣。对传统的主食,馒头、水饺、包子、油条、花卷、烙饼……要是连着吃上那么三顿两顿的,就显得腻。他们特喜欢外国的那些什么汉堡、热狗、披萨,以及花样繁多的面包。每当看到孩子们大快朵颐地吃这些洋食品,我心里就隐隐泛起早年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家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什么不吃什么,由不得你选。一日三餐粗粮食物当家,咸菜佐餐,碗里稀汤照脸。那时,谁家要是吃上一两顿玉米面饼子、窝头,那可是上等的日子了。大多数家庭都靠地瓜、地瓜干,高粱等粮食维持生计。只有在过节、过年,或有喜庆盛典的日子,才能见到细粮做的食物。当父母的只是尝尝鲜,绝不会放开肚子吃的。
日子虽然这样困苦,但人们仍以极的态度安排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的生活。在生活资料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创造了许多粗粮细作的食物,让小孩吃饱,让大人吃好。比如用地瓜面与面粉做“金银卷”、地瓜面做“青蛙蝌蚪”、地瓜面烙饼,豆腐渣掺玉米面或掺面粉做窝头、面糕……另外,还有“地瓜叶拿够”、“高粱米粥”、“白萝卜叶粥”等等聊以充饥的食物。
就是这样的食物,也不全是自产的。每年青黄不接的几个月里,村人们都要吃返销粮。返销粮百分之八十是粗粮,玉米、地瓜干、红高粱,荞麦之类的东西。人均两亩多的耕地,就是种不出够自个吃饱肚皮的粮食!除体制的诟病外,八成的原因是生产力底下,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科技落后造成的。人们常年累月地在土里刨食,何日改变穷困艰难的生活啊!人们在贫困中期盼着,在困苦中挣扎着。
春雷一声震天响,改革号角响四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的大幕拉开后,党领导下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改革如火如荼。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可产出超过人们的想象。人们的生活慢慢变好,粗粮慢慢淡出了家庭的餐桌,新鲜菜蔬,鸡鸭鱼肉奶轮流佐餐。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而是琢磨着如何吃好,如何吃得科学、吃得健康。
安定的生活环境,充盈的物质生活资料,滋生出一批美食家,他们引导着饮食消费的方向,左右着大众的饮食爱好。一帮一帮的“吃货”被培养出来,虽然他们不天天山珍海味,但他们会把普通的食材整治得色香味俱佳,增食欲,止口涎。如果自家不愿意下厨,门一锁,进餐馆、下饭庄,点爱吃的,要和口的。
虽然我不是一名“吃货”,但我生活在他们中间,时时会分享他们的幸福和获得感。同样享受着祖国强大给自己带来的吃穿不愁、优厚的生活环境。我期盼着“吃货”们越来越多,期盼着我们的餐桌有更多的美味,期盼着我们的饮食更丰富多样,更新鲜可口。那么,就让我们在期盼中奋斗吧!